他乡田园

他乡田园

楷栻散文2025-04-16 08:41:39
元旦过后的天气,暖日融融。不像我的家乡,现在寒冬腊月的天气,皑白的雪覆盖了所有的荒草、残垣,将一切的活物裹挟进冬眠,纵是疏朗清冽的天气,也蒙蒙地平添了一层肃穆。闽南的天气,依然有泥融沙暖的感觉,草木覃
元旦过后的天气,暖日融融。不像我的家乡,现在寒冬腊月的天气,皑白的雪覆盖了所有的荒草、残垣,将一切的活物裹挟进冬眠,纵是疏朗清冽的天气,也蒙蒙地平添了一层肃穆。闽南的天气,依然有泥融沙暖的感觉,草木覃覃地恍然有着草长莺飞的派头。古田是革命老区,之前我已经来过两次,第三次来,沿路的景观经过人为的改造,已经有了新农村的面貌。作为闽西红色旅游的圣地,这个村镇经过了80多年变迁,带了某种精致。成排的农家别墅,齐整的路基和街灯,各色牌子的货栈和买纪念品的小店,让这个昔日窘迫的农村有了旅游景区的感觉。摩挲着偶然在某个石阶或者陈列馆的某张照片、旧什,漫漶的那些实景又能清晰地集汇。这让人想起当年的昔阳和大寨。没有先进的器械,全凭村民的满腔热情和忠实的信仰,挑土、挑水、种树、搭房,建设简陋的家园。走进墙面刷有“保护学校”的廖世宗祠,还能看到当年的黝黑的大梁、檩条,和青色的石基,岁月流转,在今日楼房栋栋之中,还能够清晰诉说曾经的故事,战火或者饥荒。
从纪念馆里出来,洁净的柏油路面,直通山脚的村落。龙岩是不折不扣的山城,层层叠叠,山像落叶一般堆满了整城,并从城市的边缘溜出去,在闽西肆意地游走,一路留下层层叠叠的脚印。杨万里诗说,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我们就在群山的围追堵截里蜿蜒游走。好在有重重的隧道,省了不少的周折。
红色纪念馆旁边是八甲村,我们一行人从旅游区出来,到村子吃午饭。原本旅游区已见繁华的端倪,而顷刻间我们便重回山原。青色的门楹、灰色的瓦片、洁白的墙体勾勒出了这个山村的和善面貌。饭馆是农家小院,这和多山福建的很多地方很像,像我去过的清源山:山脚的农民朴实、土鸡土鸭味美,酒足饭饱后我们散乱着脚步赶下山去。在八甲村农家饭店等着主人上菜时,因为停电,且得等一段时间,于是我信步出去,看看这个当年曾经如此重要的地方。
农家院落因为饭店经营的原因,重新翻修,可以看出木头露出的崭新的碴儿和清晰的年轮,这总让人感叹冰冷而倏忽即逝的时间。院墙搭起的瓜藤在这个时节已经枯败了,留下易碎的萎黄的叶子在午风中飒飒地响,叶脉像芭蕾舞者轻盈婀娜,隐约泛着时间积淀,一季秋凉。门口出去是整片的山林。脚下垦出的农田像裙带一样绵延在青色的丘原,这是人工的痕迹,这些构成了乡村朴实的生活。炊烟、黄牛、荷锄归,在松涛遥远的年代,也是如此安闲,虽是清贫,却也是悠然如许。想起上午在纪念堂看到毛泽东诗词,“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忽然觉得恰似这般场景。午饭的时间依然还早,趁着来此,何不细细探究这古田的山风、这松涛、这安稳的村野?在这念头的促使下,我向山间行进。穿过葱簇的竹林,走向层层铺陈眼前的地毯般的水稻秧田。这绿色锦缎般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我且听这风声,光着光景,慢慢闲庭阔步吧。对着小径旁平整的田畦,总觉着有些蹊跷,于是俯身看凝固的水稻田间,表面的粘稠像冻结的僵土,密密麻麻的被一层菌类植物覆盖了,投块石头进去,浮萍四散,露出清澈的碧水。想这田间也暗藏玄关,天地竟领着浮萍千顷织成这繁绸的锦点缀老去的稻根。
稍作逗留,我便穿过林间的水坝,沿着山路迈进,以艰难的步履向上攀爬,越是疲累,山顶沐着柔和的冬风越是神清气爽。在爬到山顶公路时,我特地俯身看路旁铁架下的瑟抖着身子的花,矮的草,不为谁荣地开着,寂静的天地,云层的光倾倒在青翠的竹林和松涛上,赫赫有声,这是八甲安闲的时光。因为午饭已经上来,所以我只能仓促下山,抛下这一山的冬色,一山的翠和一山的娇。在临近农舍的地方,看到斑驳的墙、褐色鳞状的瓦、和埋藏岁月的弃在散乱院落的根。一个老妇,佝偻这身子,从山上抱来捡的一捆柴禾,默默向街角去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