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

泉源

疏导散文2025-04-06 01:26:23
往事如烟,然而,对我而言,改变我人生命运的青年时代,却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我出生于1941年6月,比新中国整整大八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我和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6
往事如烟,然而,对我而言,改变我人生命运的青年时代,却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
我出生于1941年6月,比新中国整整大八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我和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60个春秋。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人老了,总爱怀旧,常翻开一本陈旧的影集,仔细看着两幅老照片。照片中“定格”的形象和场景,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过去……照片蕴含的话语、传递的意味,仿佛讲述着我年轻时代的故事,印记着我人生的旅迹。
我生在旧社会,“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这首“荒年”歌谣的原生地——沙湖红土垸水窝子中的马岭村,就是我的家乡。从小跟着父母逃荒、讨饭、捡粮、放牛……肚里饱尝野菜的苦味,身上挨过财主的皮鞭。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解放后,我家翻了身,分得了土地和农具,好日子刚开始,我家又陷入了困境。父亲因在旧社会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年仅40多岁就不幸病逝。母亲也因贫困的生活所致,落下一身病痛,长期躺在病床上,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上有七旬祖母、病重的母亲,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姐姐、五岁的小弟和我。全家七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孤儿寡母,生活无着。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向我们伸出了温暖之手。我家无有男劳力,耕田、整地是种技术性很强的农活,乡政府派人帮忙耕种。扯草、灌溉、锄地等田间管理,由我的姐姐们承担,乡政府派人作技术指导。50年代初,农村有了互助组,但我家只能接受帮助,而无能力帮助别人,靠“公助”耕地,收成归己,生活才有了保障。
由于旧社会家里穷,我的姐姐们都没上过学,我和弟弟直到1951年才免费上学。因上学晚,我16岁才小学毕业,17岁被安排进了沔阳县农具厂,当了名机械工人。随后,弟弟、母亲也相继进了城,从此,我家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新中国改变了我的家庭命运,我的社会地位,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由此,我心灵深处滋生出了一种知恩图报、朴素纯真的阶级感情。20世纪60年代流行一首歌,叫“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这首歌唱出了我的心声。初进工厂,我带着感恩的心情,白天上班,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学文化,学技术,废寝忘食。我的表现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工人师傅的好评,大家都夸我是个有培养前途的青年。
为了提高我的专业技能,多次被送到省内的大型工厂培训,如武汉动力机厂、武汉内燃机厂、江零五二等。通过自学,我被华中工学院机械工人速成制图函授班录取,得到了赵学田教授的亲自指导。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刻苦学习,我不仅懂得了机械制图的原理,而且能熟练地应用。
我用学到的技能,在农业机械修理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为加快沔阳地区乃至江汉平原农业机械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建设者。
我为建设新中国做了应该做的事,却得到了不少荣誉。1959年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被评为厂劳模;1963年评为“青年学习标兵”,厂门前的光荣榜上,挂上了我的照片,照片中的我时年22岁,线条分明的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满面春风流露出愉快的神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感恩之意深藏心间。这张老照片,是我人生路上的新起点。
1964年9月,我作为共青团沔阳县工交战线团委会的团员代表,出席共青团沔阳县委第五次团代会。这张老照片,是我和工交战线团委会团员代表的合影照,照片分前后两排,我站在后排中间。照片中六人,有的是战线的团委书记,有的是战线各单位的团干,只有我是工厂的一名普通团员。能出席县团代会的代表,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这份荣誉,让我感到无比光荣,更是鞭策我奋发向上的动力。
我没有丝毫的自满,而是加倍地努力立新功。1965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6年6月,我被提拔担任了“沔阳县农机修配厂”的副厂长。我这个旧社会的穷孩子、放牛娃,成了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管理者、新中国的主人翁。
我在农机修理这块园地辛勤耕耘了37年,直到1994年10月退休。退休不能退坡,共产党员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奋斗终身。改革开放给新中国带来的大好形势鼓舞了我,退休后我未有坐在家里休息,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发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献余热。湖北迈亚集团仙桃经编毛毯厂,所用设备都是从日本进口的,几年后,设备需要维修,配件从何而来?靠进口,价格昂贵,而且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主动承担了为该厂生产奇缺配件的任务。1994年至2007年13年中,为该厂生产、修复零配件一万多件套,基本满足了设备维修的需求。
二是另辟蹊径搞文学创作。我爱好文学,退休后,利用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从事民间文学创作,成果颇丰。在省级以上的报刊发表民间文学作品280多篇,计8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受到仙桃市文联多次表彰。2003年,荣获仙桃市首届“优秀文学家”的光荣称号。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华文艺家大辞典》、《中国老年人才库》等典籍,收录了我的生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饮水思源,新中国是我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泉源。60年中,我的一切成绩都是来自新中国——永不枯竭的源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