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饭桌上的四道“霉”食

昨天的百官:饭桌上的四道“霉”食

峭拔散文2025-04-19 01:33:46
“霉”,似乎是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字,何况在吃食中。然而在我的家乡-百官,许多吃食不但带有“霉”字,而且还是特色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百官人爱吃“霉”食。
“霉”,似乎是个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字,何况在吃食中。然而在我的家乡-百官,许多吃食不但带有“霉”字,而且还是特色美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百官人爱吃“霉”食。
霉有生霉、熟霉、淡霉、咸霉之分,百官人的饭桌上喜欢吃“霉”食,一年四季都有应时令的霉香风味菜,大多是用植物性原料经浸泡或煮熟,装入容器,密封后促其自然发酵而成。
“霉”食具有开胃增食的作用,不但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而且还是一种经济实惠的菜肴。
百官人把自己这种“霉”食在对外交流中,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都冠以“绍兴”之名。
第一道“霉”食是“霉苋菜梗”。“霉苋菜梗”色绿如碧,清香酥嫩,它有助于消化、增加食欲,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下饭佳肴。
我们家乡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之时,我们越国人在与吴国人的战争中,被打败了,于是我们越国的老百姓沦落成为了吴国的阶下之囚,只能以野菜充饥。
有一个老汉,在山上偶尔采得一捆野苋菜,嫩茎、叶当即食用,剩下的是又老又硬的菜梗,弃之又觉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没有菜时再吃。不料数日后,罐内飘出阵阵香气,老汉取而蒸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四邻八乡的老百姓闻之纷纷效仿,一直流传至今天。
从此每年的春天,越国的农民整好地,都会播下苋菜种,撒上草木灰,盖上一层薄薄的稻草。待到种子出土后,再掀去覆盖的稻草,每隔一二天施一次肥。在田头还要拔去杂草,分拣幼苗,做到合理密植。当夏秋之交,待苋菜梗长到1.5米左右,叶片微黄、菜籽成熟之时,即可收获。
在采制的过程中,要先将苋菜梗连根拔起,再去叶去根须,将苋菜梗整修清爽。然后用刀斩成4—6厘米的小节,倒入水桶里,灌满水。浸泡一昼夜后,再倒去水洗净,将苋菜梗倒入钵头或瓷碗中,加盖密封。
等到存放了十多天后,苋菜梗会发酵变软,这个时候就可挑选熟透的菜梗,盛入碗中,撒上盐,加入辣椒、味精等作料,浇上食用油,放在锅中蒸煮即可食用。“霉苋菜梗”的味道与臭豆腐差不多,闻闻臭,吃吃却香得很。
另外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霉苋菜梗”和新鲜豆腐混合,配上大蒜、辣椒、盐、食用油等一起烧煮,那味道也挺不错。
“霉苋菜梗”食之既香又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等功效。不过,“霉苋菜梗”含有亚硝酸的成分,一定要蒸熟透食用,否则容易中毒。对于有些如皮肤破损、生有疮疤的人,还是少吃为好,因为它毕竟是经过发酵霉变的食物,对人体的伤口愈合不利。
第二道“霉”食是“霉千张”。百官人爱吃霉千张,其中尤以上虞崧厦的“霉千张”最出名。
百官人吃“霉千张”有两种做法,一是清蒸,保持了“霉千张”的本味。做法比较简便,蒸前先将“霉千张”切成若干小段,放在盘中;注入水,加盐,稍蒸;食时放点味精,滴几点香油,就可以上桌了。
另一种做法是加上肉末,将肉末铺在千张上面,隔水蒸,出笼后,再撒些葱末、味精,“霉千张”里渗了肉鲜,又成了另一种风味。
作为一款百官的乡土味极浓小菜,“崧厦霉千张”的做法有独到之处更为精细,先将上等黄豆磨成浆汁;用文火把豆浆烧热,盐卤打花;再倾倒在粗布上,挤出水分,切成长形小条,下垫籼稻稻草,上压一块豆板;最后放在温暖的地方霉化后,就可以上市了。
老百官人有句老话:“笃碗霉千张,味道赛吃肉”。在三年自然灾害,在“文革”时期,百官人是将“霉千张”当肉吃的。小时候我母亲就经常去买霉千张给我当肉吃。
上虞的著名大导演谢晋是谢塘人,对于“霉千张”情有独钟。每次谢晋回乡省亲,都要沽一壶老酒,叫上一碟“霉千张”,边饮边吃,细细品尝儿时“霉千张”的美味。
“崧厦霉千张”至所以好,是有其特殊渊源的。崧厦地处钱塘江海口,那里的土地是由先人围垦而成的,土质最宜种植黄豆。崧厦人用优质黄豆、上等盐卤、熟练技巧,做出来的“霉千张”,不仅醇香扑鼻,而且特别鲜美。
相传,清代乾隆下江南,上虞知县到绍兴府叩见皇上,携带“崧厦霉千张”一盒,献于皇上。乾隆食后,感觉醇香无比,回味无穷。只是皇上南巡,行程匆匆,不无遗憾地说:“霉千张虽好吃,只是崧厦难到。”想来连皇帝吃了都叫好的食物,一定错不了。
第三道“霉”食是“霉干菜”。百官人制作“霉干菜”往往是选用芥菜,这种菜表皮粗糙,叶梗较长,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俗称“百叶芥”。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是芥菜的收获时期。收割来的芥菜先在阳光下暴晒一天,然后在阴凉处放三四天(俗称“堆黄”),就可以腌制了。
取一口大缸,一层芥菜一层盐地码入缸内,直至装满,最后压上一块大石头。腌制半个月,将芥菜从缸里捞出来,还得挂在长绳或竹竿上晾晒,也可切碎后摊在竹筛、青石板或水泥地上面晾晒。
晒干后的芥菜香气迷人,乌黑的“霉干菜”也就做出来了,这时便可以把它装入瓦罐中保存,随吃随取。
对初到百官的外地人来说,第一次吃到又臭又霉的“霉”食时,大多会避而远之,但我们家乡人却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一碗开水泡饭加一些霉干菜,就是我们大多数老辈手里的百官人过早餐的小菜。
特别是在农忙季节,种田的人家常常是做顿饭都没功夫要挤时间,哪里还有闲情去做什么好的菜肴。所以“霉干菜焖肉”就成了我们百官人不可缺少的一道家常菜。
买回三四斤五花肉,洗净切成小块,放点味精、白糖和酱油拌匀,然后一层“霉干菜”一层肉地叠放进大碗,蒸饭时一起蒸熟就行了。在农忙时,普通人家常常是一次要做大量的“霉干菜焖肉”,吃剩的“霉干菜焖肉”下顿蒸饭时又接着蒸来吃。如此反复蒸制,既减少了每顿做饭的时间,又使“霉干菜焖肉”好吃。更神奇的是与“霉干菜”一起蒸出来的肉,夏天不放进冰箱里,也能保证三五天不变质。
用“霉干菜”做汤,只需将水烧开,加入一把“霉干菜”,放点盐和味精就可以了。其汤色如琥珀,入口咸鲜,回味悠长。
每当盛夏,我们百官人喜欢把“霉干菜汤”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