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瓦尔登湖

别了,瓦尔登湖

曲本散文2025-04-01 00:55:18
近半年来,我一直想去读一本书,便是美国作家罗梭写的《瓦尔登湖》。本书几乎以自撰体的表述形式,记叙了作家厌倦了城市喧嚣的生活,独自一个人仅带着一把斧头来到了大森林中的瓦尔登湖畔,架起了小木屋,大树为盖,
近半年来,我一直想去读一本书,便是美国作家罗梭写的《瓦尔登湖》。
本书几乎以自撰体的表述形式,记叙了作家厌倦了城市喧嚣的生活,独自一个人仅带着一把斧头来到了大森林中的瓦尔登湖畔,架起了小木屋,大树为盖,青草为铺,鸟语为伴,平静地在湖畔生活了两年。每天可以充分沐浴透过大森林折成条条长线的柔和的阳光,可以尽情地在清澄的湖水中游泳,可以静静地坐在湖畔仰望天空中的白云,过着简单而又能最直接贴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
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些网友的热议,说如今时尚的白领也都很推崇这本书,说读后能让人浮澡的心沉静下来、以重新思考人生。不是说是赶时髦,或许我内心本能就有着一种向往世外桃园的情结,我非常想看到这本书。几次在新华书店都没有买到这本书,索性在百度网上键入《瓦尔登湖》,很快便找到了这本所谓最想看的书。
虽然在此书的序言上,译者一再地提醒读者,在看这本书这前,一定要把心静下来、再静下来,否则你可能读不下去。我自认为自己原本还算是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我错了。第一章《经济篇》,还没有看完,我的头已经大了。再往下,跳跃式,一目十行,我边读边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了,我为什么不能够一字一句地读下去了?我原本的读书欲望真的丢失了吗?我也知道本书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内容过于沉闷、叙述也略显冗长、语言有些晦涩难懂,可是这些我在没读之前是有心理准备的呀,况且之前我是多么渴望读到这本书啊。现在的我,果真成了整天喊着喜欢龙、当真的龙来了却又吓得不知所措的可笑的叶公了吗?
很惭愧,我没能把《瓦尔登湖》读完,狼狈地关上了网页。双手掩面,我真的丧失了阅读能力?我真的失去了品读名作的耐心?年龄增长,却为何不能像年少时挑灯夜战、津津有味地执狂地迷恋小说书了呢?
心中的湖永远是圣洁的、清澈的、明亮的、没有一丝尘埃、没有一丝污染,像小时候家门前的池塘,每天清晨水面上一层薄雾唤醒了人们一天的辛勤,搓衣、洗菜、垂钓,与池塘相伴朝夕,无瑕的池塘与无瑕的童年相伴。在童年的世界里,这门前的池塘就是心目中的瓦尔登湖,就是一片纯洁的天空。
记得小时候,我性格内向近乎于自闭,邻居总是认为我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就是这个“哑巴孩子”却酷爱读书。时间推移到现在,仍能朗朗上囗地背诵小学课本里的一些文章来。那时对课外阅读的需求,便是家中破旧的书桌上摆放着的兄长们的初中、高中的语文书了。那时候,我酷爱看鲁迅的作品。如《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等。但是单凭着一个小学生的水平想完全理解先生作品的含义是很难的。特别是读完《狂人日记》后,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疑惑:狂人明明是生病了,家人好心地请来医生给他医治,狂人却认为别人都在谋害他,甚至想吃他。我当时想,狂人一定是得了神经病。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读了一遍,还是不的其解。直到今天,年龄渐渐写上额头,我才能真正理解狂人的内心、理解先生的内心。先生本人不就是一个“狂人”。是第一个勇敢无畏地挺身而出为压抑了几千年被封建礼教“吃掉”的灵魂或正在“被吃”的人呐喊的狂人。是先生的文章是先生铮铮硬骨的人格魅力值得人们崇敬。
一个曾经酷爱读书的我,现在依然“热爱”阅读,那是整天上网“阅读”。可是又读了些什么呢?八卦新闻、娱乐头条、奇文趣事、快餐文学。最新、最快、最刺激的信息冲刺着大脑,只需接受、不用思考,所有信息占用大脑不会超过24小时。甚至于每个早晨,我会准时打开电视,生怕少看一条新闻、错过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或讲述,主持人侃侃而谈,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的讲述都是一个浓缩的人生,且情节曲折、离奇,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囗味。在这个信息飞速流转的时代,有用的无用的信息会填充着我们的大脑。有了这些,谁还需要耐下心来阅读?所谓的经典名著,轮到我这个算是痴迷读书的人也都止步不前了,更别难为喝着酸奶、吃着薯条的新人类了。唯有心目中理想化的瓦尔登湖遥遥却又十分清澈地展现在眼前,面对这平静的湖面,我的内心还能保持一份似水的平静吗?
我想,我丧失的也绝非是单纯的阅读能力、阅读耐心、阅读情致,更多的则是对理想化的世界渐行渐远。在努力实现理想境界的过程中,只是学会了用世俗的方式渴望到达,其实一切皆是徒劳的。那份植根于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就像珍藏自己的童年一样永久地珍藏于内心吧!别了,瓦尔登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