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的剪影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的抗争拉开了世界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1789年,巴士底狱的熊熊烈焰把革命时代推向高潮。文化领域对于前进与反复的纷争剧变,有直观真切的反映和再现,《克伦威尔》和《马拉之死》应运而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的抗争拉开了世界资本主义时代的序幕。1789年,巴士底狱的熊熊烈焰把革命时代推向高潮。文化领域对于前进与反复的纷争剧变,有直观真切的反映和再现,《克伦威尔》和《马拉之死》应运而生。肖像画作为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按其描写的范围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我们知道中国肖像画经过谢赫和荆浩的总结归纳,已经形成了比较绵密的理论体系,强调“气”、“形”,并且“气”重于“形”。在分析这两幅作品时,因其背后所蕴含的源远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从西方重商主义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理清脉络,这样可以完整全面的加以诠释和比较。
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黑暗的中世纪日趋衰落,腐朽罪恶的教会统治和王权专制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由此引发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变革。一场史无前例、气势磅礴的思想革新运动在意大利开始了,力图摆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封建专制的枷锁,史称“文艺复兴”。它以复兴古典文学为起点,随后逐渐涉及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整个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开始发生变化。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文主义者以对“人性”的弘扬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以提倡“人权”来反对中世纪的“神权”。美术创作在文艺复兴中扮演的是先驱的角色,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其作品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品,更是投向教会世俗的标枪。拉斐尔所作的西斯廷教堂肖像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悲悯、慈爱、喜悦、痛苦,是对宗教裁判所一次隐晦的世俗宣战。肖像画不再是宗教神学的奴仆,圣母走下神坛,褪去神秘的外衣,具有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神蜕变成世俗的人。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和推广,倡导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得到肯定,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随之出现。随着文艺复习运动的开展,肖像画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肖像画成为油画中极其重要的题材样式,承载了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谈到英法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其源头是达芬奇。
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后来的描述,早期的英国纺织贸易甚至与意大利西西里地区形成了非常机密的产业链。达芬奇的肖像功力和艺术风格,深深影响着一个德国画家。这就是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荷尔拜因。荷尔拜因,德国著名画家,因其父同位德国著名画家。故我们常称之为小荷尔拜因。生于奥格斯堡,卒于英国伦敦。自幼随父老荷尔拜因学画,1514年前往瑞士巴塞尔,结识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伊拉斯谟向他系统介绍了达芬奇的创作技巧和创作理念,小荷尔拜因通过不断的临摹和修正,画艺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创作的定型时期的这段经历,对于他以后的艺术生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他的肖像画中最成功的是《伊拉斯谟像》,画中的这位学界泰斗,全神贯注,姿态表情与背景陈设皆饱含安详、冷静与文雅的气氛,画面构图繁而不乱,设色恰到好处,在德国、瑞士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西方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1532年定居英国后,主要为王室和宫廷画像,在写实传真方面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蒙昧状态的英国肖像画启蒙并且迅速发展。《克伦威尔》的作者,塞缪尔?库珀就是在不断吸取荷尔拜因的创作灵魂的基础上,完成了这幅政治人物画肖像。这幅画采用的是水彩颜料,精细地画出了克伦威尔的头像,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的脸部特征与其富于军人气质的精神面貌。显然,肖像未最终收尾。为了加强头部的造型,他加上了一块深颜色作衬。在头部以下部位还未来得及完成。即便这样,这幅画现今已成了库珀绘制的重要人物肖像中难得的佳作之一。我们在观赏克伦威尔的英姿同时,可以看到肖像展现出的的勇敢、刚毅与坚强的性格气质。虽然贵为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却能一扫强权气息,力求真实地再现本人的精神状貌。背景上,我们清晰的捕捉到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而库珀并非是单纯的借鉴,我们看到他的创新。细密的笔法对于这以前习惯用光彩对比凸显人物性格和身份的英国肖像画界,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这种笔法具有多项的优点。首先就是刻画的范围缩放上更加自如,一些原本无益于增加表现力和被解读力的细部被完整的展现出来,其次是人物的立体感、层次感都得以强化,单纯的油菜表意的单向性可以通过线条的曲折回环被赋予多重意义的情绪,再次这种更加细密的结构,更容易与铺设的背景形成一种简单与复杂的对比为画面增加张力。细密的肖像画使得库珀名声大噪,一时风头无二。赶超了同时期的肖像画名家希里阿德、奥利弗父子、赫斯金斯。
以复兴古希腊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同样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与新古典主义虽然是处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不同的两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但是他们的发展又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哲学基础,还有政治因素。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而所采用的古罗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其实还是人文主义思想。我们看到,新古典主义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马拉之死》在那个时代可以说算是划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马拉之死》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