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感受到的香港
翻开日历,7月1日就要到了,这一天,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日子,除了是党的纪念日之外,也是香港回归纪念日。我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南下深圳的,14年来,我一直居住在深圳。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是工作
翻开日历,7月1日就要到了,这一天,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日子,除了是党的纪念日之外,也是香港回归纪念日。我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南下深圳的,14年来,我一直居住在深圳。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也是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得以近距离感受回归后的香港。
犹记我第一次去香港时,坐在港铁上,罗湖渐远,港岛渐近,手里拿着地图,看着车窗外香港的景物,心情一直是兴奋的,不自觉悄声哼起了《我的1997》。回想这首歌被热烈传唱的年代,香港离我是那么遥远,我的心中,也曾像艾敬那样充满着向往。时间过得飞快,一切远去,一切又回来,远去的是岁月,回来的是心情。相信很多第一次踏上香港的人,都会有与我相同的感受吧。
14年来,经深圳罗湖口岸到香港的人流从未减少,即便是2003年SARS最猖狂的时候,过关的人队也是排得长长的。翻开我的商务签证,2003年,密密麻麻的红章,足以说明我那时去香港的频繁程度。是的,我曾在SARS病毒的阴影笼罩中,戴着口罩一次次地往返于深港两地,那时过关要经过两次体温检测,在关口,有很多戴着口罩的白大褂,他们手拿测温仪,双眼紧张地盯着流动的人群,如果发现没戴口罩的人,他们还会免费发一个。经过体温检测后,即便是体温正常,仍要填写登记卡,除了填写个人资料,还要写明从哪里,到哪里去,坐什么车,住什么酒店,以便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追踪到本人。如此恐怖的病毒,如此复杂的过关程序,去香港的人群仍川流不息,所以此刻再忆2003年去香港的情景,我依然有非常深的感触。
香港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世界和文化,它的位置,它的历史,它的内涵,以及独特的经历,总能吸引着我们。人们来到香港,或是购物,或是旅游,或是商务,有时候什么也不是,仅仅是去看一眼。我有一个广州的朋友,每周都会坐火车经深圳去香港,其实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她去香港,只是为了看一种东西,就是不同品牌服装的陈列。香港的服装陈列每周都会更新一次,所以她每周都去。她说她很喜欢,喜欢香港人的精干,喜欢色彩及款式到位的搭配,喜欢橱窗造型和摆放的独特美感,喜欢那些引领潮流的时尚。每次看完,她都能生出一些灵感,总结一些经验,回广州后,她的工作就能做得更出色。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跟香港人打交道,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十分敬业。为了做好工作,他们自动加班;为了能在业务上顺畅交流,他们会很快就学会一种语言。我有一个香港朋友,在2001年时,跟国内人交流只能说粤语,但是为了做内地业务,他努力学普通话,2003年再见面时,他已经说得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了,或许,学会普通话对年轻人来说并不难,可是2001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说他这辈子从未讲过普通话,学起来还是很吃力的,不过坚持下来,也就学会了。在香港,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2000年前后,很多香港人都在努力学普通话。现在的香港人,基本上都用普通话交流了。
香港人书写中文,还是用繁体字的。从深圳过了罗湖关,进入香港关之后,入眼而来招牌或是指示牌,只要有中文的,都是用繁体字写的,虽然被英国统治上百年,虽然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但是他们仍然遵循着中华传统文化。去书店里买书,会感觉到十分浓重的文化气息,翻开书页,即便是当代作家新出的书,入眼而来的除了是一排排的繁体字,还有很多是竖版排印的。捡起一本翻阅,仿佛不经意碰到了旧时古书,心头顿时生出惊喜。
香港回归14年了,我一直在这里,近距离地看着这座城市,感受着这座市……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