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得开就是明明白白的人生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其大概意思是: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其大概意思是: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欲望更好了。那些平素欲望少的人,尽管也有失去本心(即天生的善性)的,但为数却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欲望多的人,尽管也有能保存本心的,但为数也是很少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太阳都是新的,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当享受已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纵,满足不是绝对的,一旦满足了这种欲望,随之而来的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尽煎熬,那人生还有什么滋味?
做人应当知足,应当安分,不要妄求多取。有野心的人不知足才快乐,而我则崇拜追求简单的人。无论什么,基本满足,就行了,这就是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象古圣贤那样对待生活豁然大度,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快乐的境界。那些一生忧郁,精神恍惚老是不愉快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道德之气、没有趣味趣旨的人。因此,保持心态平衡就显得非常必要。
子曰:“乐在其中”。我觉得最好的标志就是安居乐业。知道自己的潜力和局限性,安心生活,安心工作,乐在其中。孔子的弟子颜回虽然生活艰难,但不改变愉快轻松的心态;孟子以没有惭愧心情为乐;《论语》开篇就说愉快欢乐的事;《中庸》说没有一个人不自得其乐,朱熹等理学家遵循孔子“乐在其中”的思想,也都是从“乐在其中”中悟出了高深的道理。碌碌无为的人要求多欲望,不遵循理义,不安于命运。多要求而得不到就会感到痛苦,多欲望而不能实现也会感到痛苦,不遵循理义导致行动时受阻也会感沮丧……于是乎谨慎有余而惶恐过多,碰到艰难险阻抱着侥幸的心理,象穿着破烂的棉絮行走在荆棘之中,哪里知道在平坦的康庄大道上行走的乐趣呢?!
坎坷人生,忧喜参半,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生活就是这样,有各种味道人生才有乐趣。工农商学兵,五界行多样,芸芸众生,九流三教,各有各的忧喜,各俱各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期望,且期望各自不同。学生为学校是否理想而忧喜;工人为产品积压而忧愁,农民为粮食收购不给“白条”而欣喜;文艺家为艺术的低俗而忧虑;教育者为桃李满天下而欣慰;炒股者为股票行情不定而揪心;家庭主妇为因菜价上涨叫苦不迭;平民百姓为生计而奔波;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国事而操心……忧喜无时无刻都在与人们如影随行。“上帝”最公平,把忧喜分给了每一个人,只不过忧喜的内容和大小略有不同罢了!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古之仁人的忧喜观揭示得极为深刻而又非常富有艺术性,成为古今久读不衰的散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已成为历史仁人志士崇高忧乐观的精辟概括。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也应当以此鞭策和要求自己,摆正忧乐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类是具有高级思维的情感动物,不可能受外界的干扰而无动于衷,也不能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而麻木不仁。我们需要的是当客观外界不利环境向自己压来时,能够坦然面对,洒脱些、想开点、向远看。所以我们除了要铭记“先忧后乐”的名句外,还应当切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句,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忧”、“喜”这对矛盾,达到以期达到“抒怀深邃,随遇而安,韬光养晦,静观其变”顺其自然的理想境界。
人活于世,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有一些偶得的虚名,亦有偶得的钱财,想开了就是不要太较真,不可为虚名所累!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