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行散记

藏行散记

通天本领散文2025-03-31 04:56:45
序以前曾听到一个说法:“出国容易进藏难。”原因是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到西藏有三个制约因素,一是花费较多,二是高寒缺氧,三是道路艰险漫长。有幸的是,去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


以前曾听到一个说法:“出国容易进藏难。”原因是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到西藏有三个制约因素,一是花费较多,二是高寒缺氧,三是道路艰险漫长。有幸的是,去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正如那首名叫《天路》的歌唱的那样,这条“神奇的天路”,使得“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进藏也不那么艰难了。更有幸的是,2007年6月12日,我作为所谓“市十佳社科理论专家”参加了市社科联组织的赴藏考察团,踏上了进藏的旅程……6月25日七点半,我们顺利回到了淄博。
以我的经验,外出甫归,如果不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一长,便淡忘了,而且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所以,放下行装,我便打开了电脑,要将这十来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因回程倒了两次车,连续两夜都是在列车上度过的,没怎么睡好,感到有些疲惫,大脑似乎还处于缺氧状态,写得比较散乱,故名“散记”。

一,穿越可可西里

从北京至拉萨的列车要运行整整两天两夜,如果买的不是卧铺票,恐怕不用到高原,光在车上坐个两天两夜也就累得不行了。我们一行17人,于6月12日上午先驱车到济南,然后乘动车D36至北京,晚21时30分,从北京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带着我们开始了赴藏之旅。
T27次列车设施较好,有空调,有不少供氧管口,而且每个卧铺铺位的上方都有供氧口,据说若旅客感觉缺氧,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虽然我们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氧气面罩,但这些供氧口对担心出现高原反应的乘客来说,至少是一种慰藉。
漫漫长途,无所事事。我换上了短裤、拖鞋,与大家聊天打牌,不觉一天一夜倏然而过。
14日晨,一觉醒来,列车已经驶上青藏高原,过了昆仑山口,便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克克西里无人区。
透过车窗遥望,但见天低云暗,一片苍茫。远处的雪山银光闪烁,夺人心魄,令人想起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茫茫高原,竟看不到一棵树,甚至连小灌木也见不到,只有刚刚泛青的稀稀拉拉的草甸子,如同秃子头上的毛发,实在可怜。我当时想,如果这片荒原上突然长出了一棵树,那绝对是一个著名的景点!
可可西里,这个带有一点异国情调的地名,过去一直给我一种非常美丽而且神秘的感觉,仿佛在异国他乡,或者是童话里的世界。不料,我随着列车进入可可西里,却发现竟是这样一片广袤苍凉、荒无人烟的地方。据说“可可西里”这个词是蒙语的译音,意思是“青色的山梁”;根据发音的不同又可译为“美丽的少女”。我倒是倾向于前者的意思。远看那一道道的童童山梁,倒是有一抹一抹的青色,所以译作“青色的山梁”还是有道理的。再说,这片贫瘠高寒的土地,哪里有半点“美丽的少女”的影子?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生命的禁区”却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藏原羚、高原兔等性情温和的食草类动物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这大概因为,人类和凶猛的食肉类动物很难在这里生存,虽然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但食草类野生动物们还是欣然选择了这片没有危险的高寒荒原作为自己的栖息地。
然而,某些利欲熏心的人们,惑于野生动物毛皮带来的丰厚利润,仍不放过那些已经退让到在生命禁区艰难生存的野生动物。前段时间电视上曾报道过,在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两万只藏羚羊遭到猎杀。想到此,怎不令人长叹!
好在国家于1997年将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与盗猎分子们近十年的血战,可可西里的枪声已经日渐稀少。我们在车上,不时可以见到正在悠然觅食的藏野驴和三五成群的藏羚羊。据说藏羚羊都是一大群一大群地在高原上奔跑,但我们在车上看到的藏羚羊最多的也不过五六只,没有发现成百上千的藏羚羊像一团黄云飘过那样的壮观景象。也许是因为距离较远看不清楚,我们见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藏羚羊。

二,神奇的天路

从车窗望去,列车竟然有三个车头带动,像一条绿色的长龙,在茫茫高原上穿行。
虽然已经到了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度,但乘客们都没有高原反应,估计车上已经开始供氧。
在千里人无区,我们竟然见到了几个护路工人,他们身穿厚厚的破旧棉袄,面色黝黑,手持工具站在路旁,木呆呆地看着列车呼啸而过。如今我们能够坐在空调车厢里,品着茶,看着景,悠哉游哉地平安抵达神秘的拉萨,不再有“出国容易进藏难”的感叹,的确应该感谢那些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就已铺通,但格尔木至拉萨段,却迟迟没有动工。直到2001年6月29日,格尔木至拉萨段才正式开工建设。这一段是青藏铁路建设最艰难的一段,全长1142公里,其中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段达960公里,多年冻土550公里。“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建设者们面临的三大难题。青藏铁路开工之时,英国《卫报》曾发表文章说:“西藏根本无法修铁路,因为那里有5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2公里宽的河谷要架桥,还有绵延上千公里、根本不可能支撑铁轨和火车重量的冰雪冻土、软泥,人怎么能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开凿隧道,或者在这个稍一用力就需要氧气瓶的地方架桥铺轨呢?”
然而,如此艰难的工程,中国人硬是完成了,一条长长的“天路”,安卧于高原之上,蜿蜒于雪山之中,跨越“世界第三极”,将远在边疆的拉萨与祖国各地紧紧拉在了一起。说它是中国在新世纪之初建设的最伟大的工程,并不为过。
与我们东部的铁路不同的是,青藏铁路沿线都设有密密的隔离网,这主要是为了防止野生动物冲上铁路造成事故。在可可西里,经常看到列车从桥上通过,这些桥并不完全是因为河流和地势而架,有的只是为了给野生动物留出通道,如清水河大桥,全长11。7公里,是青藏线上最长的“以桥代路”大桥,桥洞就是特意给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开辟的迁徙通道。
过了清水河大桥,就来到了著名的五道梁。在铁路没有开通的年代,五道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