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丁宝桢

再忆丁宝桢

春蠒散文2025-04-07 17:25:26
丁宝祯已经去世127年了,27年前,我参加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丁宝祯》,这部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后,由著名演员高惠彬塑造的一位“前门接旨,后门开斩”的清代名臣丁宝祯的形象,就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
丁宝祯已经去世127年了,27年前,我参加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丁宝祯》,这部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以后,由著名演员高惠彬塑造的一位“前门接旨,后门开斩”的清代名臣丁宝祯的形象,就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在这部戏里担任美术,为了能艺术地再现历史的场景,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对丁宝祯的故事有了较深的了解,至今记忆犹新。
这部电视剧是在山东和江苏拍摄的,剧情是以丁宝祯任山东巡抚为背景展开的,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都发生在山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以为丁宝祯是山东人。其实,他是贵州平远(今织金)牛场人。丁宝祯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9年),威丰三年(1853年)成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山东做了10年巡抚,又在四川当了10年总督,是一位刚直不阿、敢作敢为的封疆大臣。我见过一张丁宝祯生前的照片,气宇轩昂,身材魁梧,“南人北相”。一副又密又长的花白胡须,飘然胸前,显出大家风范。目光炯炯,两眼直视前方,使人感到正气逼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说起丁宝祯,就不能不说他杀安德海一事,这在当时令朝野震惊,天下人拍手称快。那“小安子”,虽说是个太监,却是西太后(慈禧)身边的大红人,仗着“老佛爷”的宠信,作威作福,肆无忌惮,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谁也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同治皇帝受其欺辱,欲杀而不敢动手,东太后(慈安)示意他说:“汝欲求有肝胆之人,惟山东巡抚丁宝祯可恃。”
同治八年(1869年)7月,西太后令安德海赴苏州采办龙袍,乘楼船沿运河南下。船上插着“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大旗及日形三足鸟旗,船内安设龙袍,携带女乐,招纳权贿,沿途官员畏惧而不敢怠慢。丁宝祯将其胡作非为的事密奏同治皇帝,得旨“伺机而行”。
8月初,船在临清南湾启岸,改乘车舆至泰安。丁宝祯即令总兵将安擒拿,星夜解送济南,亲自提审。安德海有恃无恐,宣称“奉太后旨,谁敢犯者,自寻死耳。”左右官员知安德海势大,尽皆惶恐。丁宝祯将安罪行逐一查实,按顺治帝所铸铁书“不准太监出京,违者正法”定罪,令将安德海斩首弃市。左右大惊失色,劝道:“丁公虽不怕死,难道不顾及子孙?”丁宝祯喟然而叹:“为民除害,身家性命早已置之度外。”
奏章至京,西太后惶骇,传旨欲保安德海。丁宝祯泰然在前门接旨,而安德海却已伏法弃市。西太后问身边大臣,皆言顺治皇帝有铁书立于神武门外,无可奈何。天下交口称颂,曾国藩闻讯拍案叫好,称丁公此举“积翳为之一开”。
在山东,丁宝祯创办源口制造机器局,构筑烟台、威海、登州等处炮台以固海疆,并把治理黄河作为“政事第一要务”。同治十年(1871年),黄河在山东鄂城侯家林决口,水势汹汹,南灌运河,潜运受阻,田庐漂没,人民叫苦不迭。丁宝祯自告奋勇,奏请主持治河工程,下令各级官员:“倘敢阳奉阴违,有心贻误,一经验实,即将该员正法。”雷励风行,于次年春工程告竣,大堤“一律安澜”。
在四川总督任上,丁宝祯从国计民生出发,首先改革盐政,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严惩贪官污吏,打击横行长江的“大股私枭”,盐商运销两旺,四川财政收入大增,贵州人民也得食盐之利。此事激起守旧官僚不满,状告朝廷,丁宝祯宁愿“降级留任”而将改革继续进行。
成都平原受惠于都江堰,但因多年失修,堤堰多有毁坏,以致反遭水灾。丁宝祯到任后,决定重修都江堪。初改筑石堤,但洪水到来便将石堤冲垮。丁宝祯认真检讨失败原因,认为古人用鹅卵石竹笼很有道理,于是修改方案,修复鹅卵石竹笼堤堰、人字堤、分水鱼嘴和导洪工程,用了4个月时间,大功告成,川西14州县无旱涝之忧,百姓宴然。此间山东又发大水,丁宝祯自已捐出巨款,号召四川官员捐资赈灾,令其子丁寿鹤押解前往山东散放,人民感激不尽。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祯在成逝世。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惋惜,请求朝廷将丁宝祯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灵柩入山东境,哭声震天动地,人们在原野上奔跑,在心灵上哭泣。一个外乡人,被山东视为“贤良”,恳请将他归葬山东,为他立祠祀奉,这是何等崇高的褒奖和爱戴。四川人民也没有忘记丁宝祯的功绩,在都江堰的二郎庙为他立起一尊雕像。
为官之道是为人之道的体现,山东和四川人民对他的思念,说明一心为人民的人,人民永远怀念他。可惜的是,《丁宝祯》这部当年重金打造的电视连续剧已无法再与观众见面了,原因是该剧的编剧之一胡建学在任泰安市委书记时因受贿被绳之以法,就在当年丁宝祯抓安德海的地方,做了阶下囚。这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的作弄,这两个人物形成的强烈对比和反差,值得人们尤其是为官者深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