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读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改玉改行杂文2025-03-22 00:27:44
前几天写《读顾随文集》时,求全责备于贤者,指出了萧公权先生书中的误记,这应该看做是学者们的一件趣事。实际上,萧公权先生是位纯粹的学者,1926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次年
前几天写《读顾随文集》时,求全责备于贤者,指出了萧公权先生书中的误记,这应该看做是学者们的一件趣事。实际上,萧公权先生是位纯粹的学者,1926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政治多元论》,次年,这篇得到广泛称誉的论文由伦敦一家著名的出版社出版了,当时,还有一位大师的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时出版。可见,萧先生的学养功夫在那时就可以和梁启超先生比肩了。
萧先生的这本《问学谏往录》,叙述了自己由一个蒙童成为一个学者的艰辛历程。看过萧先生的书,才明白先生立志于学术,游离于政府和政党之外,保持赤子之心的胸怀。这也是萧先生作为当代宪政大师对现实的讽刺,也正因如此,萧先生才有精力研究学术,把中国悠久的政治思想传播海外,惠济士林。
萧先生在书中记录了一个故事,1924年,杜威到康奈尔大学主讲“法律和逻辑”。萧先生有机会听课并荣幸的邀请杜威到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生会做客,席间,萧先生问到:中国积弱的主要原因何在?杜威的答复是:中国的文化过度了。萧先生的评价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学成归来后,萧先生服务于许多大学,后来辗转去了美国的华盛顿大学,一直到退休。一个世界级的学者,不远万里到美国求学,又回到美国传授中国的政治思想。半个世纪过去了,他的著作才又得到同胞的重视,这难道是历史和他开的玩笑,他在颠簸琉璃之中,所遇到的困苦和压力,又有谁理解。
一国学术的兴起,必须有时间和人才的积累。二战以后,美国不遗余力的招集各国的精英充实自己的研究机构,主观上使得自己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萧先生在结语中说,自己的父亲早年也有留学的愿望,并且刻了“万里寄踪”的印章。没想到,萧先生一生就在万里寄踪之中。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