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亡何用恋家为
“自从宋鼎被迁移,此宅飘零弃与谁?人问先生垂泪答,国亡何用恋家为。”这是明代吴中隐士王宾诗咏郑思肖住宅的一首七律,诗名叫《题郑所南住宅》,见于《郑所南文集》。王宾,字仲光,号光庵,吴郡长洲(今江苏苏州
“自从宋鼎被迁移,此宅飘零弃与谁?人问先生垂泪答,国亡何用恋家为。”
这是明代吴中隐士王宾诗咏郑思肖住宅的一首七律,诗名叫《题郑所南住宅》,见于《郑所南文集》。
王宾,字仲光,号光庵,吴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苏州一代名医,与吴县韩奕、昆山王履,并称“吴中三高”。自幼习儒,博学知天文,旁通于医。他奉母至孝,终生独居,亦无妻小。明洪武间,避迹太湖,隐居不仕,《吴中往哲记》推崇他是吴中隐士第一。常常幽怀萧散,放棹烟江。建文帝即位时,他有诗云:“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一看诗文就知道他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是古代所谓的“逸士”,有点象今天的“独立知识分子”。《明史》上说,王宾“偷技学医”。善画山水,尝于天平山作《龙门春晓图》,遂知名。他亦善刻印。著有《光庵集》,其事迹见于《吴中人物志》、《贫士传》、《明画录》、《广印人传》等书。
历史上,元蒙统治者武装侵宋前后长达40余年,经历了它的征服史上历时最长、遇到的最强烈的反抗。直到宋帝昺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军在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大海中)会战中全军覆没,陆秀夫负帝赵昺蹈海殉节,抗元名将张世杰舟覆于海陵山,溺水而死,赵家皇朝宣告最后灭亡。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痛不欲生,蛰居在苏州的一个和尚庙里。他亲历故国沦亡之惨剧,备尝民族压迫之苦痛,始终眷念着故国,怀抱对统治者的深仇大恨,他的爱国思想是真挚而丰富的,他的民族意识是深刻而全面。
为了反抗民族压迫,复兴宋室,不论是元蒙统治者遣使赴南方征召宋朝遗民的当初,或者是时过境迁、民族畛域已不再象先前那么分明的后来,他皆表现出高尚的节操,甘愿贫贱终生。不仅不愿作贰臣,不甘当顺民,不肯接受嗟来之食,并且决心置身家于不顾。他生平“孑然一身”,宋亡,则“货其所居,得钱以周人之急。有田数十亩寄诸寺,令僧以岁入为祀祖祢,惟余数亩资衣食,乃谓佃客曰:‘我死则汝主之’,盖不以家为芙”。
面对山河破碎、故国沦亡的惨象,他忠贞不屈,改其名、变其字、更其号,以寓意“不忘故国”,新改名“思肖”寓意“思赵”,表示不忘赵宋江山;新改字“忆翁”,寓意“不忘君父,不忘祖宗故国也”;新改号“所南”,从地理位置上讲,当时元在北,宋在南,“所南”寓意以“南”为“处所”,为安身立命之所,决不北面臣事元蒙贵族,决不做元朝的顺民;在其卧室高悬“本穴世界”一匾,以拆字法,寓意“大宋世界”,以示他永远不忘故国;坚持坐卧不面北,丹心永向南宋,永向故国;画兰不画泥土,裸露兰根,寄托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人问其故,曰“一片‘中国’土地,为番人所得,吾忍画耶?”又云:“地为番人夺去,汝犹不知耶?”;坚决不“同人”,不“随时”,“矢不与北人交结”,以示不忘故国。
因而,王宾的这首郑氏住宅题诗,感叹与敬佩之余,也从侧面表现了郑思肖的“国亡何用恋家为”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尤其是后来郑思肖病亟时,“嘱其友唐东屿曰:郑思肖死矣,烦书一牌位,当云‘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此诗将郑思肖不以家为念,不忘故国心的形象,跃然于纸上。郑思肖之所以没有‘家’的观念,用他自己的话讲,他是“重立身”和“重养身”的。他认为“重立身”和“重养身”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他曾经说过:“古人重立身,今人重养身”。“立身者,盖超乎千古之上,与天地川流不知不识之天也;养身者,惜一粟以活微命,役于万物,死于万变者也,何足道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爱国志士之郑思肖不能道此语,非高风亮节之郑思肖不能为此文。以至于郭沫若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国画中的民族意识》中,赞颂郑思肖是“民族意识浓烈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为什么变成了二锅头
下一篇:我很遗憾的说:我高估了你,张艾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