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贴笔记两则

读贴笔记两则

班傅杂文2026-02-15 03:44:14
今天在红袖杂谈上看了两篇文章,印象深刻。一一篇于仲达传贴,论述鲁迅与萧红关系暧昧的文章.早在枯荷的文章里听过萧红的名字,知是一位才女,与鲁迅关系密切,花年早逝。但不知竟里。传贴中判定鲁迅与萧红在情感上
今天在红袖杂谈上看了两篇文章,印象深刻。

一篇于仲达传贴,论述鲁迅与萧红关系暧昧的文章.早在枯荷的文章里听过萧红的名字,知是一位才女,与鲁迅关系密切,花年早逝。但不知竟里。传贴中判定鲁迅与萧红在情感上暗通款曲的依据是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比许广平写得更好更感人.并摘抄了其中一段头绳的细节,而对鲁迅的欲言又止进行了想当然的揣测。有时候,我不得不佩服那些读书人的读书功夫,读已故名人文字有如挖宝藏,给人以掘地三尺不发现点所谓的幽密的东西来是誓不罢休的。鲁迅的与萧红之间,是很正常的交往,到底是否存在男女之情,这重要吗?既使存在,也是很个人不曾影响他人的事,也是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烟消云散了,为何后人还在这儿念念不忘纠缠不休呢?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借名人效应吸引眼球,二是对名人的盲目崇拜,以为只要是名人,他的一根汗毛都有学术考究价值。其实,名人的大部分的性质跟普通人并没有不同。

另一篇是巴老写的,《往事与往日情结》。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近日杂谈一个叫摩门的高声宣扬“中日友好”写的。摩门说:对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只是日本人民中的一小撮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人不应该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没有好人、又没有坏人呢。并声称他是基督徒,也曾在驻日大使馆工作过,自认为有发言权。
摩门的论调引起了众人七嘴八舌的激烈的围攻,然嘲讽谩骂者居多。巴老此篇虽短小,却是有风度的正面有力的反驳。

巴老转贴了一张日本儿童穿着日本侵略中国时穿的军衣,在观看日本二战亡灵的相片。
我看到这个孩子的着装,亦不寒而栗了。如巴老所说,他的父母或亲人给他穿成这样,教他怀念什么?长大了干什么?
我们这一代,有幸生长在和平年代。对日本对华毫无人性的掠杀,是从电影电视及资料中获知的。对于日本人,肯定没有上代人及上上代人那样切齿痛恨。但是,历史的作用就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我们怎么了失却这最近历史的记忆,而一味去跟日本人握手言欢呢。是的,犯下罪行的是日本一小撮穷兵赎武的极端分子。可是,他们却是日本对外政治的代表力量,他们无可弥补地对中国人造成了的伤害。这跟那些安守体份的日本人也许没有关系。可是,我们的外交是只跟那些老实本份的日本人交往的吗?
看看上面这张照片,我们便知道,某些人的所谓“中日友好”是多么地肤浅又一厢情愿。
外交,特别是象日本这样的国家,为国家民族安全计,我个人认为应该严肃而审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