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读《论语》

大年三十读《论语》

流逮杂文2026-03-25 06:04:15
老虎走了,小白兔来了。今年的大年三十,又轮到我值夜班。刚刚吃完年夜饭,上班的车子已在催人了。我急忙抄起书架上的一本书就上了车。等忙完了工作,回到值班室休息时,一看我拿来的书,不禁哑然失笑,居然是本《论
老虎走了,小白兔来了。
今年的大年三十,又轮到我值夜班。刚刚吃完年夜饭,上班的车子已在催人了。我急忙抄起书架上的一本书就上了车。
等忙完了工作,回到值班室休息时,一看我拿来的书,不禁哑然失笑,居然是本《论语》!大年三十的,不看春晚看《论语》?哇塞,真乃“壮哉”也!其实,春晚我是看不了的,没电视。电脑又不想玩,“唠嗑”吧,没人。《论语》就《论语》吧,没有选择了。反正我也有N年没聆听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教诲了。
我估计,今晚全国人民起码有一多半在看春晚吧。这个由文娱节目演化成的“新风俗”,虽然很乏味,很老套,但仍然有进行到底的势头,这又像是大势所趋,又像是无可奈何。过年了,总得给全国人民一个乐子吧。但我这人有一毛病,众人喜欢做的事,我偏不做,众人不干的事,我特有兴趣。这不,也许是天意,我拿到的书居然是《论语》。大年三十读《论语》,听说过吗?虽不能称为世间罕见,也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吧。
我认为,读《论语》这样的书,还是要读原文,至少要读原文的白话直译。如果懒得动脑筋,直接就去读南怀瑾、于丹的“心得”、“解析”之类的,完了,你读的就不是孔子的《论语》,而是“南氏论语”、“于氏论语”了。被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驯化成了他们的“粉丝”,又可以多搞两个签名售书活动了。
我的这本书是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只有原文和白话直译,除了说明,整本书没有一个字的注释。你只能从原文去慢慢体会书中的含义,我觉得这很好,想偷懒都没门。
记得小时候找到一本繁体竖排版的《红楼梦》,如获至宝,打开就入迷的看起来,结果读了十几回,对宝玉是男是女这个问题很困惑。说他是男的吧,说话、行为举止也太娘娘腔了;说他是女的吧,又跟那些女孩子很是暧昧。那时我不知还有同性恋,不然我恐怕会以为这是一本同性恋小说了。当时我就去问一个也很喜欢看书的读高中的大哥,他听了哑然一笑说:宝玉是男的,这虽然是本好书,但我都没读懂,你还太小,还是以后再读吧。好不容易搞到的书哪能不读呢?我没听他的,坚持把书读完了。我当时的结论是:这是一个男孩与很多个女孩玩过家家的故事。后来,大些了,又找来读了一遍,这次的结论是:一个财主儿子和他几个表妹的爱情故事。再到后来,读第三遍,结论是:反封建爱情故事+家族兴衰史,自以为总算是整明白了。可后来读了胡适、俞平伯、李希凡等著名红学家的著作,已有的认识又被彻底颠覆了。可他几位老兄的看法又不一样,反而把人搞糊涂了,不知该听谁的。
可见对于经典的名著,还是得有自己最起码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把经典读成了通俗故事。
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文化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博大精深,光是一套“二十五史”,就可以让人读一辈子了。有的书,确实是文字艰深、晦涩难懂,就是借助了很多种工具书,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可能还是不明不白。并不是每本经典名著,都适合所有人读的。据说,有个研究了一辈子《易经》、出过十多本专著的老教授,在95岁临终之时,口中呢呢喃喃,像要交代什么后事,于是他的儿子、孙子们纷纷凑到他跟前仔细听,但谁都没听清他在说什么。最后,他10岁的重孙凑上去听完后,大声重复说:《易经》,没搞懂!他这才点点头,闭上眼安然离去。
虽然说《论语》和《易经》都可以划入到哲学书一类,但对于一般人而言,显然还是《论语》更具有指导意义。不说别的,就说《论语》第一篇第一章的头三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可以指导我们一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了。难怪得南宋哲学家朱熹对这三句话的评语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一书的很多观点,就是在今天,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圣贤就是圣贤啊,不得不服。
大年三十这一晚,对《论语》这本书,我其实没读多少,就是翻来覆去的翻了很多遍,思索了很多问题,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一种读这本书的好方法。也许读同类的书,也可这样来读。就如同喝一瓶醇美甘洌的好酒,早上喝,中午喝,那是“喝”,是酒鬼;只有到了晚上,慢慢喝,那才有品位,是品酒,酒的醇美,到这时才能充分的体味出来,是酒仙。那么,读这本书是什么方法呢?就是用一种最最平常、最最放松的心态来读,不带有任何功利的心思,在半睡半醒之间来读,读者读者就睡着了,其中的妙言警句,渐渐地映入脑海,也许你第二天醒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悟。
最后,东施效颦一下:懵懂而朦胧中读《论语》,不亦妙乎?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