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丛林边(一)

我在红楼丛林边(一)

饬修杂文2026-03-29 22:36:37
红楼是一个梦,是一个我心头上的梦,是一个与日俱增更加迷糊的梦。它在我的世界就是一汪池水,一垄红墙黄瓦,一具门栏窗隔。外檐雕栏玉砌,绿竹相绕。而我只是一个酒熏的醉汉,一个又过了几多世纪方贱生的穷酸学子。
红楼是一个梦,是一个我心头上的梦,是一个与日俱增更加迷糊的梦。它在我的世界就是一汪池水,一垄红墙黄瓦,一具门栏窗隔。外檐雕栏玉砌,绿竹相绕。而我只是一个酒熏的醉汉,一个又过了几多世纪方贱生的穷酸学子。就这样的,来到了靠近这栋“楼”的丛林边……
——引子

记得,知道《红楼梦》这本书我是迟到了。不单单是指与著书者成书时间相比,就是我从外界知道这本书后的若干年也未曾翻开过它。总以为它是庞大的、是笨重的,甚至是只有“大人”才看的懂的“天书”。当然,我也“偷食禁果”的尝试过去看上一页,可就是第一回我都翻着字典努力去识别那些生字生词,这样太累,我放弃了。后来父亲给我买了连环画版的“四大名著”。可我又绕开了《红楼梦》选择了“孙悟空”。直到“中考”结束后的那年暑假,我才从家里搜出了那本通行本的《红楼梦》去看,久闻盛名,迟于此时方嗅其香。正因为这样,我更加珍惜了阅读的机会,就像认识了很多年的人,突然一下就成了朋友一般亲切。所以看的很慢,直到我上了高中后才看完全部的百二十回。
高中的时候有了空闲时间也会翻出来重看上几回。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接触到了第一个“红友”——我们的语文老师。所以“周记”便成为了我们交流《红楼梦》心得的非正式刊物,他会很孜孜不倦的帮我赏析里面的人物、里面的诗词。在读书课上也会点名让我起来给同学们讲讲红楼小故事,那样的机会让我欣喜若狂,也让我从《红楼梦》这本书上体味到了最初的成就感。
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我又遇到了一位“红友”,他就是刘心武。作为小说家的刘心武那个时候却深入人心的占据了央视“金牌栏目”的百家讲坛开始了揭秘之旅。我不满足上网看关于揭秘的视频,还省吃俭用的买了他同名出版的书籍。这个时候我正面临着一次从单纯《红楼梦》文本到《红楼梦》研究的悄悄转变。当然之前也看过一些书籍为了更好的读顺《红楼梦》,比如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还有一些关于曹雪芹身世及对《红楼梦》评价、赏析之内的一些小文章。也真是这些,让我很自然的去看了刘心武的揭秘书。这一看,不得了!竟然碰出了火花,让我对《红楼梦》的理解走进了迷茫的境地。最后,我终于得出了结论——“刘心武是趣味性的在调侃受众”、“他是新时期的索引派”、“他是在将《红楼梦》扔进大染缸”我接受了红学界对他的批判并开始走向理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更加深入的去《红楼梦》文本中研究,找出刘心武的弊病,用他的模式去怀疑他的学说。后来也就写成了几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发表到了一个刊物上。所以我说刘心武是我的第二个“红友”也是我的第二个老师,是他教会了我怎样更加接近真理。
后来,上大学了,《红楼梦》更是珍藏在我随身携带的电脑本里,我所看的书也就更加广泛了。在一次文学课上,我还被受命为整个专业的同学讲了一堂“红楼梦与红学”的课。当然,知识有限,也就更够不上学术的价值。直到今天,我又接触了一批“新新红学”的“红友”们,我们还是很高兴很和谐的各抒己见。就像一位很热心的“红友”前辈说的一样“我们不求苟同于观点,只求一样热爱于《红楼梦》”那么该怎么样热爱于《红楼梦》呢?该是所有关注或投身于其中研究、传播的广大学人们一致的命题。热爱好这部书!就是这部书的作者及读者共同唯一的希冀。
《红楼梦》在我的心中不是学问,只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步脚。沿着这个步脚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我的心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