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浅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肴藏杂文2025-11-11 10:33:39
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名言,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跟“民族”沾了边,仿佛就走出国门与世界有了联系。然而,这并不是鲁迅先生的原话。他的原话也
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名言,这么多年来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跟“民族”沾了边,仿佛就走出国门与世界有了联系。然而,这并不是鲁迅先生的原话。他的原话也不是这个意思。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引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是得到鉴赏、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路开拓了,那活动力也就增大。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致陈烟桥》1934、4、19)
在这里,鲁迅先生从谈木刻、绘画引申而到文学艺术的地方色彩问题,得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一结论。姑且不论“地方色彩的”能否代替“民族的”,然而本段中的措辞是比较委婉的。他只说“倒容易”,并非“一定”。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采用了“越……越……”的肯定句式,从而使“民族的”和“世界的”有了必然联系,几乎可以将“民族的”与“世界的”等同。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可以发现,诸如《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文集》、《堂吉诃德》、《悲惨世界》等,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狂人日记》、《骆驼祥子》等,莫不具有深厚的民族
内涵与意蕴而受到世界的关注。这些似乎都可以作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良好佐证。但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推倒巅峰的地位,在国内引起一阵阵的“红潮”,甚至形成了“红学”这一派别。但在国际上又如何呢?它也流传到了海外,被译为了《在红色的楼里做梦》,完全没有认识到《红楼梦》的内涵。而另一经典《水浒传》的译名更加离谱,被译为《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女人的故事》。如此而来,外国人能领悟到中国经典文学的精髓吗?不能!不能的话,又谈何广泛流传谈何“世界性”呢?
所谓“世界性”指的又是什么呢?
而《荷马史诗》、《堂吉诃德》又是怎样成为世界名著的呢?《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正义、善良、勇敢、忠诚和勇于幻想的精神品质。阿喀琉斯的义,赫克托耳的忠,奥德修斯的智,都极具传奇色彩,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而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则通过一个被骑士小说毒害的乡村绅士堂。吉诃德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冒险故事,对骑士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然而在这批判与讽刺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真正的骑士制度所蕴含的“忠诚、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赞扬与歌颂。忠诚与坚强,智慧与正义,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因此能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由“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也就是说,“世界性的”不仅仅意味着为世界上大多人所接受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被世界上大多人理解和喜欢。他所表现的也必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震动。
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赞誉,不仅得到小孩儿童的喜欢,还让许许多多的成年人为之倾心。在当今三维动画已经大行其道的世界潮流之下,他依然坚持手绘制作的二维动画。听说形势不妙,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坚持。手绘作品以其温柔的线条和质朴的画面给人以最温暖的感官享受。然而这并不是宫崎骏动漫作品受到关注的最重要原因。宫崎骏作品之所以受到是人的喜欢是因为他作品的主题。宫崎骏作品中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民族风情。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探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还是近期的《悬崖上的金鱼姬》都是如此。他的作品以其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淡淡的人文氛围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他的作品永远都盈荡着浓浓的温暖与关怀、自立自强与自我发展的成长。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是弱化背景的。换句话说,他的作品民族性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世界性的东西不一定需要“民族的”做铺垫。
换句话说,民族的可以成为世界的,但并不是必然。用我的话来说,民族性的东西只是作者身份的一个象征,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个表现。他出生于某个国家,使用了他最熟悉和便利的资源,表现了一个引起人们共鸣的主题。当然在他写作或创作的最初,他也必定不会想到这就是“世界性”的。最终他达到了“世界性”的高度也不过是无意识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文学的“无功利”境界。
因此,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族的指的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以及风俗习惯、道德信仰等民族文化的显性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如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英国的幽默,中国的中庸等。而世界的指的是某种艺术品蕴含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如莎士比亚展示的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对友谊、爱情、自由和正义等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深追求的歌颂,又如沈从文所展示的自然、清新、纯粹的世界象征着人们内心的对美好和宁静的向往。“民族的”是“世界的”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其区别于别人、别作。从这一点讲,他是作品更有魅力,更具特色。而“世界的”则为“民族的”打开一扇窗,使其为世人所了解。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