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近体诗发展的粗浅认识
通常我们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入韵等(区别于古诗)。现在写近体诗的人不多,喜欢的人也比较少,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一)近体诗受格律限制,束缚了当代人去运用这种诗体表达思
通常我们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讲究平仄、对仗、入韵等(区别于古诗)。现在写近体诗的人不多,喜欢的人也比较少,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一)近体诗受格律限制,束缚了当代人去运用这种诗体表达思想感情。相比之下近体诗没有自由诗来得快,自由诗体是想到那就写到那,感情的倾泻或放或收都能瞬间溢于笔端。自由诗甚至有时连韵都不考虑,获得了无限的想象和放松的空间。
同样是运用诗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感情思想,倘若用近体诗写,还要考虑平仄、对仗和不出韵等。当把这些律条搞规范了,诗人的灵感、豪情还有多少?当然,这只是近体诗与自由诗相比较而言。
(二)通俗性、大众化的现代(当代)近体诗作品少,影响了近体诗的普及和发展。说近体诗不普及也有些言过其实,看看小孩子从上幼儿园起,都能背出“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等几首唐诗。因为大人们喜欢这些诗,才能用来启蒙孩子;孩子不懂背的诗是什么意思,只是感觉背诵起来上口,好听,如同唱歌,就喜欢。那么为什么现代人的诗不能像古人的诗在民间流传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和大众口味,人家自然不买你的帐。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关系到诗词的发展问题。现代的一些诗人往往追求高古,好买弄风骚,写一些让大众看不懂的诗词,与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没有群众性,所以不可能赢得群众基础。
古代流传下来的至今仍在民间家喻户晓广泛吟唱的诗词,都是通俗的、大众的。由此说明通俗的诗词容易被大众接受,具有广泛性。诗词作品是让人们阅读欣赏的,如果大众读不懂,作品的内容不具有群众性,自然就会受冷落。
(三)现代(当代)近体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得不够。有些诗词艺术性较高,但没有思想性,与现实社会发展脉搏格格不入,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人民生活等不感兴趣,诗人好象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写出来的作品只是局限在自己少数人的小圈圈中欣赏,互相吹捧,有什么前途?这应该值得诗家们认真思考!
鉴于近体诗的现状,我认为要普及近体诗,就要重新认识近体诗,改革近体诗,才能使近体诗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要解决近体诗的广泛性和群众性问题。诗人写诗是用来让人读的,谁也不想把自己的作品放置高阁锁起来,这样没有什么意义。近体诗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就要有广泛性和群众性。过去讲为谁服务的问题,现在也应该讲面向谁的问题。诗人没有浓厚的生活感受,不贴近大众,牵强附会地写出来几首诗,恐怕打动不了观众。这也是现代诗人的作品不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二)律诗平仄、入韵要放宽,要以现代汉语语音为基础。现在有诗人主张“用字平仄灵活,押韵依据拼音,字句对仗亦有,不冠律绝词牌。”我感觉冠律绝词牌也未尝不可,律诗也应求发展、求创新,不能停止不前。那种用古人的条条框框来羁绊自己,这岂不是停滞不前吗?
写律诗要求按“平水韵”入韵,否则出韵就不是律诗。这个是古人的规定,现代汉语以统一使用汉语拼音发音,语言文字得到广泛地普及和发展。如果还坚持用“平水韵”限定的106韵来写律诗,这未免有些太固守和机械了。“平水韵”里的汉字发音是“反切”出来的,比如上平声中的“一东、二冬”,“东”和“冬”二字古人反切发音有区别,现代汉语是一个拼音“dong”。“平水韵”中有一些字古时的读音差异更大,用“平水韵”入韵作诗,怎么读?现代人有几个人去研究古今汉字的读音变化。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别扭的事。因此,要突破古人写格律诗必须按“平水韵”入韵的框框,以现代汉语语音入韵,是发展和普及近体诗的根本。
其实写律诗的材料是文字,工具是平仄、对仗、押韵什么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计算机发明出来了也是一种工具,计算机打出的汉字谁能说不是用笔写出来的就不是汉字?当代人学习西方的色彩学、光学、透视学原理,结合中国的传统笔墨,用宣纸、毛笔、水墨,画出来的画,谁能说不是中国画。现代汉语比古汉语发展了,词汇也丰富了,有些词汇在古时是没有的,如果用来写律诗都不行,这不是有些太荒唐了吗?
按“平水韵”写诗也不是什么难事,《红楼梦》里边讲的连过去大户人家的丫鬟都能作律诗,现代人的知识不比她们强多了。我看还是百花齐放好,用“平水韵”和用现代汉语语音入韵都可以,都应该是律诗。要发展近体诗,就不要自己限制自己。
(三)要推陈出新,求发展,求创新。什么事物不发展就没有新生,京剧不改革发展也将面临危机,近体诗也是一样。格律诗词是汉语艺术的精粹,传承到今天欣赏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种遗憾,是否有愧对古人的感觉。
其实,喜欢诗词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对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有的人还故意把近体诗蒙上一层面纱,搞得玄乎其神,这样不利于普及发展。
现代汉语也要含概格律诗词,不要把格律诗词放在古代汉语里去讲,这样就从形式上推动了格律诗词发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展近体诗,使其得到弘扬光大,就要冲出古人的桎梏,求创新改革之路,才能获得新的生命。近体诗不但要在入韵上依据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在平仄、对仗等方面也要有探索创新,与汉语言发展合拍,才不至于落伍。(2006-10-22)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