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赵文化

京剧与赵文化

无舛杂文2025-07-05 10:34:18
在众多的京剧剧目中有两出久演不衰的大戏《赵氏孤儿》和《将相和》,而这两出戏都与邯郸赵文化有关。在曾经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的邯郸市中心有一座丛台公园,园内有一座七贤祠,是后人表彰春秋战国时期忠君爱国的韩厥
在众多的京剧剧目中有两出久演不衰的大戏《赵氏孤儿》和《将相和》,而这两出戏都与邯郸赵文化有关。
在曾经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的邯郸市中心有一座丛台公园,园内有一座七贤祠,是后人表彰春秋战国时期忠君爱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七君子而立的。这七位贤人中,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三人是京剧《赵氏孤儿》的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就是《将相和》中的两位主角。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晋国,《将相和》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和冯梦龙所著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都有详细记述。据书中记载,孤儿赵武的曾祖父赵衰和祖父赵盾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功臣和很有才能的政治家,赵武的父亲赵朔是当朝驸马,因此赵氏在晋国是势力很大的家族。奸臣屠岸贾向晋景公进馋言将赵氏满门诛尽杀绝,连一个后来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
韩厥、公孙杵臼、程婴三位义士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舍弃亲生儿子为代价救了孤儿赵武,书上记载,程婴在抚养孤儿到十五岁成人,为赵氏平反昭雪、报仇复官之后,本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他却自刎而死,以证明自己不是贪生怕死、贪图富贵之人。韩、公孙、程三位大贤救的不仅是赵氏的后代,而且是一位赵国的先人。赵武的后代创建了赵国,迁都邯郸。
二百多年之后,赵国历经几代国君,到了赵惠文王时期,便有了《将相和》的故事。
由于赵惠文王赵何善于用人,在强秦的几次阴谋挑衅时,重用了门客出身的蔺相如。蔺相如以过人的胆略和智谋,使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完璧归赵,又在“渑池会”上保住了赵国的国格。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被拜为相,位居于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不服气,几次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避免与他冲突,即使在路上相逢也要回车到小巷去,给廉颇让路。至今,在邯郸市区南门里路西还保留着一条称为“回车巷”的小巷,在路口的墙上还有“蔺相如回车巷”的石碣。
蔺相如的高风亮节深深地感动了廉颇,而廉颇也勇于承认错误,脱掉上衣,背着荆条到相府请罪,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这便是后世传颂的“负荆请罪”、“吻颈之交”的美谈,并由此形成了成语、典故。
说起成语典故,邯郸是成语典故之都,有许多日常应用的成语产生于古赵国。诸如“邯郸学步”、“毛遂自荐”,“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奇货可居”、“黄粱美梦”等等。每一个成语,每一个典故都是一个古赵历史上耐人寻味的故事,古今的一些剧作家把这些故事编成了剧本,排成了京剧或地方戏,有的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赵文化的组成部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