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

照相排版杂文2025-12-08 10:59:55
一根玉米棒,看上去好好的,可剥去表层包衣,发现有虫眼;再剥,虫眼增多且有残余的碎屑;直到包衣剥尽,才知道玉米粒多被蛀空,一条胖胖的蛀心虫蜷曲在棒芯里。世上有很多的事都是可以用“剥一剥”的方法来追根溯源
一根玉米棒,看上去好好的,可剥去表层包衣,发现有虫眼;再剥,虫眼增多且有残余的碎屑;直到包衣剥尽,才知道玉米粒多被蛀空,一条胖胖的蛀心虫蜷曲在棒芯里。
世上有很多的事都是可以用“剥一剥”的方法来追根溯源的,比如最近曝出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的事。
这个自称“中国县域经济第一所”的“中郡所”,人们只轻轻一“剥”,就发现其“在各大媒体公布的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部百强县(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的评比榜单中竟有1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虫眼”(《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10月11日,下同)。再“剥”一下,又发现这个“中郡所”原来“并没有在民政部注册”,“只是一家普通公司,工商注册全称是‘北京中郡县域经济咨询所’,而非对外宣称的‘研究所’,注册时间是1998年,注册资本仅10万元。”“虫眼”更多更大了。
如果继续“剥”,人们起码会提出以下质疑:连“国家统计局主持发布的‘全国百强县评比’”都于2007年终止了,而这个小小的“中郡咨询所”为什么还强劲火爆大张旗鼓的年年评比下来了呢?为什么那些见多识广的县老爷们明知是国家级贫困县还要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强”呢?
民间俗语:有补锅匠是因为有锅要补,有嫖客才有“卖身业”的产生和延续。有那么多热衷于以利易名的歪官庸官、真名人准名人,才会有类似“中郡所”、“脊梁奖”的忽悠大家。至于后一问题,我想还是以切身体会来比照一下。
在下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名微位卑,在网上写写杂记随感什么的,一是为打发空闲的时日,再是为预防头脑的僵瘫。可也不时的收到什么“会”、“部”发文、出书、获奖的邀请和通知。对此类“积极主动”的信函,开始时还有点好奇,后来是一见就“删除”。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吝啬”,不愿出钱;其二是想就是出了书获了奖什么的,即使不遭人耻笑,又于己何用呢?得不偿失啊!可官们不同,他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获得的是自己的绩,升的是自个的官;名人也不同,他们出的虽是自己的钱,可获得的是更大的名,以此或能得官、或能晋级、或能赚更多的钱。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乐意去做呢?
“剥”到此,一条蜷曲在“棒芯”的胖胖的“蛀心虫”出现了。如何对付这些“蛀心虫”?怎样预防这类“蛀心虫”?就需要党民齐心协力继续往里“剥”、往里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