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行善的资格吗(二)
儒家的“伪善”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孔子说:“为政以德”。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些都美丽动听几千年了,可
儒家的“伪善”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孔子说:“为政以德”。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这些都美丽动听几千年了,可事实上,历史上有几个贤能的统治者,有几个德政?按理说,人人比德,然后道德好、品行之最善者登上舞台,这样的结果是国人越来越善,国民性越来越好,何以现在每每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呢?
原因就在于儒家的“伪善”。孔子、孟子都是道德高尚之人,这点毫无疑问,他提倡德治也是真心实意的。问题是“善”作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其本质是一种普通的人际伦理,往往带有宗教意义,决非政治伦理,这是由善的绝对性决定的。作为宗教的向善,往往是彼岸的,不确定的,人人都平等的,可以趋向的,借句话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作恶再多,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人都有希望上天堂,同时一切坏人都不能逃脱末日审判,下地狱。所谓“天堂”,不过是给善人一个空头的安慰,所谓地狱,不过是给恶人一个空头的惩罚,都不带有事实的功利性质,纯属观念的范畴。这种引导内心、不带任何实际功利的善,才是真正的善,也才是没有止境的善,说到底,就是观念的善,是绝对的善,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包。或者说在悟者看来是善的,就是善的。
可是儒家把“善”从道德领域、宗教领域引向政治领域,内化为政治伦理,追求所谓的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尊女卑的固化社会之后,善就不再是一种纯观念,而代表着一种现实秩序,也是一种获得利益的工具了。
“以德取仕”鼓励道德作伪。既然道德好(或说所谓道德好)可以当官,升官就可以发财,获得一系列的利益,所以伪君子就纷纷出现,一些神话如“卧冰求鲤”、“割肉啖母”之类层出不穷,这在其它的文明中是极其罕见的。然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民谣又一语道破了这些伪君子的庐山真面目。
“为尊者讳”鼓励奴才哲学。在儒家看来,“天地君亲师”是最尊的,相对方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只能匍伏在他们的脚底下,对他们进行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们进行道德批判。尤其是皇帝,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代表天意和民意,连“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都都要被歌颂为“圣上明君”。
“有德者王”张扬强盗逻辑。有德者王,从过程看来,是鼓吹“得民心者得天下”,从结果看来,则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所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诸候一眼看破,说:“天子兵强马壮当之,宁有种耶!”?对于枭雄来说,取得政权是关键,一旦黄袍加身,“斩白蛇起义”不是问题,生母“梦日入怀”也不是难事。每每改朝换代,官方修史极其认真,无不是论述前朝多么黑暗,本朝多么光明,多么顺天理得民心。因此,“成王败寇”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历史上演绎,历史也就出现了周期性动荡。
“为政以德”导致清官崇拜。在中外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的清官情结之深。“为政以德”要求的是统治者惜民力、恤民情、知民苦,反对的是“苛政猛于虎”,殊不知,民众完全被置于统治的地位,只有等待和期盼,也只有命运来告诉他统治他的父母官是不是“青官大老爷,为民做主”。清官是恩公,子民是奴仆,不是“让民做主”,而是“为民做主”,这就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官场的现实。
用现在的观点苛求古人是不对的,若不对孔孟之道的伪善予以切实的批判,在现实社会中盲目地尊崇则不啻于一场灾难。戒之,戒之。
潜规则:当官不可行善
当官不可行善。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韩非在《五蠹》中给了我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徐偃王为何行仁义而亡?我打小接受的是“善有善报”的思想,中学时读到这篇文章一直如鲠在喉,难受了十几年。后来读到这类的现象几乎是充斥了中国历史:王翦出征前向秦始皇要良田美宅,韩信治军严格、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刘邦很害怕,生怕韩信自立为王威胁自己,结果张良献策让韩信纵兵士抢掠、鞭打士卒,刘邦这才放心了。明朝时戚继光统兵在外,纪律严明,打仗英勇,深得民心,有人进谗言说他要收买人心,进行谋反,不得己,戚继光只好抢掠边民,以自抑身价,这样流言平息、天下太平。
在封建社会,功高震主,若要行善,一旦得民心,就会对皇权帝位有威胁,必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所以,功高者最好有点小毛病最好,多娶几个小老婆,多置田买地盖房,多饮酒作乐,统治者最放心、最高兴,朱元璋之流最喜欢这样的“良田美宅之富贵安乐翁”的!千万别行“善”,千万别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千万别“处士横议”!
朝廷中的高官没有资格行善,级别低的有了吗?汉代的党锢之祸、明代的东林党之悲剧可以充分证明。实际上,善是一种力量,一面旗帜,谁举旗谁就有优势,贪官奸吏是怕的,庸官俗吏也怕人抢去了风头,所以善一进官场,就分了等级。汶川大地震,全国捐款,我所在的学校按理说不算什么官场吧,可是行善也规定了个三六九等:校长800元、副校长600元、主任500元、年级长400元,班主任300元、普通老师200、100元不等,学生100、50、20元不等。一个老师受了震动,要捐了2000元,结果却给退回了,理由是:这不是给当官的难看吗?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全国举不胜举,有力的证明了在中国官场,慈善是分等级的,表面看来,谁官大谁权大,谁就能行更大的“善”?
按理说,没有谁比皇帝的权大,皇帝最有资格行善?可实际上,好皇帝戴着望远镜难找到一个。为什么啊,在儒家看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不过“可用”,是工具,慈善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得天下”才是最终的目的,“天下”是什么?天下是最多的财富,是最高的权势,是三宫六苑七十二嫔妃还有三千后宫佳丽回眸一笑百媚生。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穿越一段少年天子的情路
下一篇:中国好声音——听觉和视觉的盛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