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访伊通火山群
七星落地,火山喷发。古老的伊通河流淌着脍炙人口的传说,神奇的火山群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彩。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分布区域640余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765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
七星落地,火山喷发。古老的伊通河流淌着脍炙人口的传说,神奇的火山群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彩。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分布区域640余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765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24°50′至125°22′、北纬43°14′至43°35′,是省级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伊通火山群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渐新世至上新世,距今大约3380万年——870万年,天公巧成的北斗七星状和座座孤峰的特有风姿,在松辽大地上构成了一幅奇特的自然景观,素有"七星落地"之称。
伊通火山群是以缓慢的“挤牙膏”式“浸出”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确认为“伊通型”而独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神奇的天然风姿和独具的地质特性为国内乃至世界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伊通火山群区域地层岩性包括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的沉积岩、变质岩及岩浆岩。其中古生界岩层主要分布在外围山地和隆起带,中生界则分布于断陷盆地边缘和外围地区,新生界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内。
伊通火山群属于自然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火山穹丘均由碱性橄榄玄武岩组成。拔地而起,孤峰耸立,遥相呼应,分布于松辽大地上的伊通盆地。
熔岩喷出的火山千姿百态,形如大厦,似如马鞍,恰如元宝,状似莲花,或如鲲鹏展翅,或如兵阵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龟望日。
16座230-430米高的火山穹丘,个体面积大小不一,岩石柱状节理复杂多变,构成了宏伟、奇特、罕见的自然奇观。有的像石阶、有的像鹰嘴、有的像虎口、有的像孔雀开屏,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很有观赏价值。
小孤山、大孤山、西尖山、马鞍山、东尖山、莫里青山和北尖山,长勺一般的排列,形似北斗七星,故此广泛流传着“七星落地”的动人传说,俗称“七星山”。
穹丘的柱状橄榄玄武岩,或裸露地表,或深藏土下。裸露者,姿态奇形怪状,变幻万千。
西尖山的擎天柱,可与美国俄亥俄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大孤山的石林,比桂林石林有过之而无不及;横头山的众志成城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莫里青山的鹰嘴崖,凸显天地造化之神奇。
“二郎担山”的神话,使东尖山、西尖山成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传说,把人与动物的自然和谐关系抒发得酣畅淋漓。
在古老的伊通大地上,可谓一山一世界。有的秀曼玲珑,有的险峻挺拔,有的则怪石嶙峋、造形奇特,呈现一派群峰竞秀的胜景。
平地拔起的西尖山,山体呈圆锥形,远望犹如一座古塔。根根岩柱相依,高悬而不落,直立而不倒,直插蓝天,犹如“攀天柱”耸立在绿油油的田野上。
莫里青山、北尖山、东尖山,姿色迥异抢风流。天然造形的“鹰嘴岩”、“芦笙岩”、“孔雀开屏”三幅绝景妙趣横生。山中泉水冬夏喷涌,终年不断,清澈甘甜。阳春三月,粉红的杏花艳丽芳香,漫山遍布的野杏林在七星山上一花独秀。
勺把上的小弧山岩石皆裸,巨石压顶,峰顶冠如纱帽。据载,昔日这里曾是寺庙鳞次栉比,白衣寺居顶,四周石柱栏杆互衬。凭栏远眺,云山环障,树荫浓密,田园如画。清光绪年间,翰林阮为一赋诗盛赞:“峰高云气湿,寺岭佛香迟。危栏一远眺,此境竟谁知。”
名符其实的马鞍山颇具一幅金鞍之妙,与其对应的东岗下,近3万平方米的椭圆形盆地巧成一片天然莲花池,碧水如一面镶嵌的明镜,山光水色相映生辉,池花岸柳美景怡人。
七星山之首的大孤山,一山出四峰,峰峰各异,从四侧仰望,远近高低各不同。四峰崛起,怪石林立,杂以劲拔的苍松、百年的古榆树,愈显气势磅礴,壮丽巍峨。
峰上还有浑然天成的“石炮”、“石炕”,石炮在峭壁中直出伸向北方,炮口直径约40厘米,根部为60厘米,炮身长约2米,酷似一尊古代火炮,人称镇山石炮。
山峰西北角,有一处方圆20平方米的石炕,巨石顶面平展光滑,可容数人盘膝而坐。石炕正中有一水泉,名日“金泉”,直径二寸许,泉水清澈透明,甘甜爽口,泉水虽不外溢,却也终年盈满,不见枯竭。
东面峰形似虎头,俗称"老虎头"。峰顶浑圆,南端突出,很象一巨龟静卧远眺,地质学者称为“龟峰”、“巨龟峰”,民间称“金龟望日”。
西南峰顶部平坦而开阔,面积约为720平方米,可容纳千人集会,由此得名"天台峰"。此处亦是康熙年间“青云观"庙宇遗址。
西北方向的“卧龙峰”为四峰之首,海拔430.5米,峰顶为南北向延长的山脊,北侧极为陡峭,南端稍缓,与天台峰相连,状如玉龙斜卧,呈欲跃之势。
伊通火山群巧夺天工,天地物化在人间,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一座天然遗存的火山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