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元宵
在水岸长桥边,椰影婆娑,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接踵摩肩,热闹欢腾。黑色的夜幕上烟花如同大朵菊花怒放,渐次升腾、陨落,灰飞烟灭,垂落的却是祥和与福祉。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聚集在这片辽阔的海滩,燃放、观赏烟花
在水岸长桥边,椰影婆娑,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接踵摩肩,热闹欢腾。黑色的夜幕上烟花如同大朵菊花怒放,渐次升腾、陨落,灰飞烟灭,垂落的却是祥和与福祉。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聚集在这片辽阔的海滩,燃放、观赏烟花渐渐已经成为海口人的一种习惯。除了假日海滩,城里人还聚集在万绿园看灯会,到府城换花。灯火通明,花树璀璨,人影憧憧,喜庆吉祥。在海口,元宵节在全年节日中算是最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和节日氛围的。而每逢元宵节,我却总喜欢遵循乡下的习俗来过。每个房间,每盏灯必定点亮,连同厨房、厕所、阳台,家里所有的大灯小灯都亮着,直到深夜才熄灭。那是儿时的记忆,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年前了。乡下没有电灯,每到元宵节的晚上,母亲总在每个房间里点上煤油灯,甚至门槛上,猪圈、牛棚、鸡笼等牲畜家禽栖息的地方也点上蜡烛,整个屋子到处都是亮堂堂的,灯火齐明。燃亮了每个角落,就意味着一年到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
这是乡下的元宵节,家家户户到处点灯,而且不仅点亮地上的灯,连天上也要点灯。在乡下,天上的灯称为“天灯”(孔明灯)。我的家乡在海南西南部,与三亚毗邻,元宵节放天灯是这里的习俗。
那是村子里最欢腾的时刻。谁家晚上放天灯白天里早已传便家家户户。晚饭过后,暮色降临,月上柳稍,大人孩子欢声笑语,兴致勃勃,集中到放天灯人家的院子里屋檐下,熙熙攘攘,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得水泄不通,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目光炯炯,欢喜莫名……
小时候,因好奇曾和小伙伴们多次联袂制作过小型的天灯,却屡试屡败,又屡败屡试,始终都未能飞上天,居然还烧掉了邻居家晒在楼顶上的一片菜干。依稀还记得,天灯的底端是一个圆形竹圈,直径大约一米半,可根据天灯大小来调整,中间用铁丝拉成网状固定,作为支架,然后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贴上按比例裁剪好的薄的红色纸张,密密包围,开口朝下,大约有两米多高。据说,天灯能不能升上天与顶部纸张切割的角度、对称情况有极大关系。当然,也和燃放天灯的技巧和过程密不可分。
点燃天灯的必定是男性,连同在一旁高高直立举起双臂把持天灯桶状上方的也是男人,女人只能围观,不许动手。元宵之夜,灯火阑珊处,小小的我扎在人堆里当然是看得不太清晰的,一切的记忆也只是模糊的。朦胧中,只见许多的男人,把糊好的天灯立起来,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饱沾煤油的金纸、棉布,将其点燃,燃烧过程中不断往上冒烟,热气升腾,天灯逐渐被鼓胀,当有一股力量往上冲扯、抖动的时候,把扶天灯的手同时松开,天灯便如同热气球一样稳稳当当袅袅升天,带上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而乡下哪些人家会放天灯呢?一般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拾到天灯的人家。如果有天灯从天而降飘落到你的家里,一定要出门迎接,并放鞭炮庆贺。这是福音,是喜庆的事情。“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帮,故凡拾到者来年务必做两盏天灯,其中一盏算是回礼,一盏是送礼。另一种是不旺丁的人家。海南方言中“天灯”和“添丁”谐音,据说,放天灯就会添丁,故放天灯有“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还有一种是心想事成有喜事的人家,以放天灯的形式表达欢庆。如有孩子考上大学、喜结良缘、喜添贵子,中大奖等。放了天灯就如愿添丁的人家,来年更要放天灯,以致答谢。就这样,不断循环往复,元宵节放天灯,便成为乡下经久不息的一种习俗。
有一种说法,天灯能够顺利升腾上空,远走高飞就意味着成就大事,美梦成真。相反,摇摇晃晃,飘飘荡荡没出家门或者一出家门就坠毁或灰飞湮灭的就意味着心愿难圆了……
母亲常说,过完元宵(小年),年也就过海了。这是最后的疯狂,鞭炮喧天、杀鸡宰鹅、拜祭先人自不必说,除了热热闹闹放天灯,家乡的元宵节还有吃糯米粿的习俗。这一天,母亲总是早早就起来张罗。从树上钩下椰子,剥开,把新鲜的白白的椰肉刨成丝儿,拌上白糖,裹在白白软软的糯米团里。母亲在这一天包的糯米粿比平常的要大要圆,这是一种圆满的祈福,家里老少都要吃,就连同列祖列宗也吃。晚饭前,客厅正中的被擦洗得光亮的八仙桌上,除了摆上弥漫香气的鸡(务必是公鸡)、一刀切的肉、橘子、香烟、糖果、饼干之类,还必定奉上一大盘圆圆满满的糯米粿。母亲说,吃了祭祀祖宗的糯米粿就可得到神灵的保佑……
已是多年没在乡下过元宵了,而母亲做的甜滋滋的香软可口的糯米粿却一直在梦里飘香,耐人寻味。不由记起朱淑贞的词“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流年似水,事过境迁,故乡的云,故乡的月,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已被风尘遮盖,渐行渐远,而那一盏盏遨游长空、逍遥自在的元宵灯却一直燃亮在我的记忆深处,璀璨夺目,清晰如昨。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