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身后的青莲

玫瑰身后的青莲

廉善散文2025-10-10 09:36:03
玫瑰身后总藏着一簇青莲,她没有玫瑰的妖艳,但总是以自身的清新演绎着属于她们的芬芳。——题记不知道是不是命运弄人,两朵清新绝于世的青莲最后都藏在的玫瑰的身后。张学良的第一任夫人于凤至和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
玫瑰身后总藏着一簇青莲,她没有玫瑰的妖艳,但总是以自身的清新演绎着属于她们的芬芳。
——题记

不知道是不是命运弄人,两朵清新绝于世的青莲最后都藏在的玫瑰的身后。张学良的第一任夫人于凤至和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张幼仪,她们都是一朵绝美于世的青莲,只不过是被玫瑰的芬芳在一时之间倾轧了。张学良爱赵一狄这朵娇艳欲滴的玫瑰,所以最终负了为了他守候一生的于凤至。同样,徐志摩也被陆小曼这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吸引,最终把端庄贤淑的张幼仪抛弃了。
于凤至和张凤仪都是玫瑰身后的那朵青莲,她们清秀绝于世,都是有学识,有气质,有容貌的清新女子。只是,她们这一生爱错了人,爱了一个不爱她们的男人,所以这一生她们的第一段婚姻都是失败的。于凤至为了守候张学良,后来是孤苦一人离别这个世界的。同样,张凤仪和徐志摩离婚后,她一个人孤独的过了三十年才走进第二段婚姻。她们两个人都是优秀的大家闺秀,都是聪慧和胆识过人的,只是命运捉弄人,她们爱上了不爱她们的男人。
这一生,不管是于凤至还是张凤仪,她们都用自己的执着和坚毅在诠释着爱情,但是她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她们这一生,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倾尽了所有,最终换来了一张薄凉的离婚证书。不是她们不优秀,而是她们一开始就爱错了人,执着错了方向。她们两个是那世里的青莲,以自己独特的芬芳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有评论是这么评价于凤至的,说她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她是张作霖非常喜欢的媳妇,也是张作霖拍板定下的婚约。但是,那个时候的张学良是非常讨厌媒妁之约的,所以他带着对媒妁之约的反感,从来没有喜欢过于凤至,他只当她是姐姐。19岁的于凤至嫁给了15岁的张学良,然而婚后张学良就用情不专。对于张学良的用情不专,于凤至是宽容的,她一直在包容着张学良的用情不专。
或许,张学良压根没有把于凤至放在心上过,所以当赵一狄这朵娇艳的玫瑰出现的时候,张学良的心被深深地吸引了。赵一狄出生名门,她为了和张学良在一起,决裂了家庭,没有名分的跟着张学良。赵一狄无疑是朵鲜艳的玫瑰,她和张学良的爱情在那个乱世中炫耀着最为绚丽的华彩。
不是于凤至这朵青莲不好,而是张学良喜欢的是那朵鲜艳的玫瑰。不管于凤至怎么样的守望这段婚姻,怎么样的努力想得到张学良的认可。最终,在赵一狄和她之间,张学良做出了选择,他放弃了这个等候他几十载的发妻,而选择了赵一狄。赵一狄这朵艳丽的玫瑰,最终收获了她想要的爱情和张学良终身的陪伴。他们俩的爱情,无疑是千古的佳话,他们为了爱执着努力厮守了一生。但是,他们这样的爱无疑于于凤至是不公平的,可爱情里哪里有公平而言呢?
离婚后,于凤至依旧在守候着她和张学良的爱情,她希望在老去之后能合葬在一起。最终,在她离开人世后,张学良还是没有陪葬在她的身边,他的骨灰还是留在了赵一狄的身旁。于凤至这朵美丽淡雅的青莲,最终没有收获到她想要的爱情,因为她的前面挡着一朵芬芳绽放的玫瑰,而她爱的人始终喜欢的是玫瑰而不是青莲。或许,这就是谁也无法摆脱的宿命,于凤至就遇到了,所以她的一生是孤独的,她的爱情是遗憾的。
于凤至不管有没有有得到张学良的爱,但是她以自己的执着和坚贞付诸了爱情。或许,很多人都为她的这一生感到不值得,不知道她在最后闭上眼的那刻有没有觉得不值得这样的爱张学良。于凤至是一朵青莲,一朵开在赵一狄这朵红艳玫瑰身后的青莲。她以她的美丽和端庄赢得了世人对她的尊重,但是最终也没有赢得属于她的爱情。
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徐志摩和林徽因以及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时,或许忽略了徐志摩生命中的一朵傲视绽放的青莲张幼仪。或许,张幼仪身上没有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才气,能把徐志摩深深地吸引。但是,张幼仪无疑也是精彩的,她用她的坚强和勇敢诠释了她自己的人生。
张幼仪出生在一个有着庞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家庭,她十二岁就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从小也是受到过良好的先进教育的。只是,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媒妁之约,所以她徐志摩的眼里是不讨好的,她在徐志摩的眼里是一个没有见识,呆板乏味之人。徐志摩是个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他对张幼仪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眼里就全部是不讨好的缺点。
那个时代的林徽因和陆小曼先后深深地吸引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他为了追求爱情最终从鄙视张幼仪到抛弃了张幼仪。在张幼仪被徐志摩抛弃的那刻,她坚强的转身了,没有哭泣,没有挽留,带着倔强的背影离开了。张凤仪这朵开在尘世里的青莲,她自尊的用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来定义自己的人生。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或许,去德国前的张幼仪是害怕失去爱情,害怕失去徐志摩的。但是,在她失去了徐志摩和失去了一个儿子之后,她突然间变得了无比的坚硬,不再害怕失去什么,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也有评论是这么评价当时的张幼仪的:“人生最晦暗时光,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她,一切都跌至谷底。伤痛让人清醒,就在这时候,她忽然明白,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别人的怜悯,搏不来美好的未来。离婚丧子之痛,让张幼仪一夜长大,羞怯少女,转身成为铿锵玫瑰,就算风雨琳琅,她无所畏惧,很快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于是,她在哥哥的帮助下在异乡不断地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支撑点。
看到评论这样评价张幼仪的时候,我的心是疼的,我知道她那颗被爱伤过的心是用几十年岁月来平复的。评论说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有人说她不计较,帮徐志摩照顾父母,帮徐志摩出全集,她都亲力亲为。其实,她又何尝不计较,一个不计较的女子,怎会在离婚后,独居多年?她只是自己同自己计较罢了。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强大到自己佩服自己,她的沉稳,使她永远会去扮演龟兔赛跑中,起跑较慢的角色。可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