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寺

镇江金山寺

反璞归真散文2025-09-13 05:06:37
很早就听说过镇江的金山寺,一曲“千年等一回”,让多少痴男痴女魂牵梦绕,忧肠九转,那“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奇,自古就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知感动了多少代炎黄子孙。可以说,古往今来我国关于爱情的作品甚
很早就听说过镇江的金山寺,一曲“千年等一回”,让多少痴男痴女魂牵梦绕,忧肠九转,那“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奇,自古就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知感动了多少代炎黄子孙。
可以说,古往今来我国关于爱情的作品甚多,抛开人间美好的人类之间的爱恋先不说,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其中,真能打动人的还有《牡丹亭》的“人鬼之恋”,另一个就是《白蛇传》里的“人蛇之恋”了。也许,正是这样畸形、极端的情爱,方足以表现出爱的无拘无束吧,爱得不管不顾,爱得张扬跋扈,也就最能赢得世人的同情与关注。
我怀着这种心态,于国庆节当天登上镇江的金山寺。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约2公里,海拔43.7米,占地面积10公顷。金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朝张祜的诗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改道,至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当年东坡居士笔下“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的水上风光演变成了陆上胜境。所以,当时“骑驴上金山”风行一时,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据说,清康熙帝就于1687年秋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禅寺”并沿袭至今。
因为过节,来金山寺的人潮源源不断,来观风景和朝拜的人都很多。走进金山寺的山门,来往的人群密密匝匝,四周香烟缭绕,许许多多的人立在那里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福。我不太擅长这方面,心里却默默地嘀咕,信则灵,信则灵。金山风景区建筑风格很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导游小姐说,整个金山风景区计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等等,仔细回顾一下都令人回味无穷。
镇江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因寺宇就建筑在金山上而得此名。听说,该山上发现过金矿资源,故寺庙卖香火的店家总是手举着香烛高声叫卖,其潜台词就是“要发财、到金山,烧高香、发大财”吧。镇江金山寺坐落在金山上,但我发现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眺,却只见寺来不见山,到处看到的是金碧辉煌的殿宇,故当地有“寺裹山”之说,原来是因为山体偏小,而寺庙广大,罩住了原本就不大的金山,文革时又受到重点保护,有钱的江东人就这样不停地扩建下去,竟把一座山遮掩得严严实实,风雨不透了。
导游小姐带着旅游团队涌入主殿参观浏览,我则避开人流从殿外绕行,果然清净了许多,我看见了白龙洞,还看到了青白二蛇塑像,那白蛇白衣素缟超然飘逸,显得清秀神怡,那青蛇青衫飘荡,手执宝剑,杏眼园睁,一副来找法海拼命的面相,塑像高达十几米,真是高大英武威风凛然。白龙洞外的岩石上,还有一组现代派壁画,画的正是水淹金山寺的故事,那画中白蛇人首蛇身,身形修长,飘然若舞,不但不令人觉得恐怖,反而觉得十分美丽,这勾起我的好奇心。据说法海为金山寺第二代长老,白蛇和青蛇又是水淹金山寺的魔头,这金山寺把对头形象搞得这么高大英武,那将置法海于何种境地?于是我不再兜圈子了,便走进寺内看个究竞。
走过康熙赐名的江天禅寺,登上妙高台,只见游人们纷纷争相手抚着一块壁雕拍照留念,我定晴一看,可真是吃惊不小,这壁雕分明就是水漫金山图,只见白浪滔天处,一寺庙亟亟可危地浮在浪尖上,使人不禁想起那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看来金山寺不但不视“水淹金山”为奇耻大辱,反而好象生怕人家不知道,由此看出佛门的心胸广大,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由于这天来金山寺的人的确太多,以致造成了上慈寿塔要排长队,挪动缓慢,只好耐心等待。后来上去才知道,登慈寿塔上下就一个通道,如果赶巧两个大胖子上下挤到一块儿,恐怕就会塞住难以通行啦。我侧着身子好容易挤上七层的慈寿塔的塔顶,塔顶的活动范围很小,转一圈俯瞰四面的风景虽然很短,但也要和对面的人挤过去才行。我终于一鼓作气攀上了慈寿塔的顶层,经秋天的爽风一吹,一身汗水尽收,俯栏一望,只见远来长江如练,塔下阡陌成方,顿时心生寒意,心想着这么个高处不胜寒的地方,人又挤,万一有个闪失,恐怕没能见着白娘子,就要先到地阎王府报道了。一转念便觉得这种想法太霉气,哎,呸!呸!自己拍着自己的脑袋只埋怨自己。
霍然,想起王安石《金山》一诗中的“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的句子,此时才感觉极其贴切。啊,好一个“半空中”,这不正是此时此境我的真实写照嘛,哈哈,原来先贤王安石,也曾有过我此时的恐高症呀。因塔顶地方实在狭窄,人多拥挤,也没顾上再好好观赏一番就被挤下塔来了。看来,人满为患,人都愿凑热闹,节假日外出旅游一般都会是这种状况吧。
下了慈寿塔我想,既有白龙洞,那就应有法海呆的地方,经人指点,就在慈寿塔脚下,果然发现有个“古法海洞”,山洞不深,窄小昏暗,洞的尽头有一窗阁相隔,只见一老僧打坐在内,神态木纳,脸色青白,低眉顺眼,似乎在忏悔,啊,这正是法海塑像。据旁边文字介绍,这法海居然是唐宣宗丞相裴休的儿子呢,唐时有大臣送子出家的惯例,而这法海也是位得道的高僧,正是他开山得金重建了金山寺,堪为一代中兴祖师。然而,眼前的法海丝毫没有一点高举锛孟,镇魔除妖的威风,反倒像是个犯错关紧闭的小沙弥,渺小而卑鄙,与寺外那高耸如山的青白二蛇,简直是天壤之别,仿佛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令人不禁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突然,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论雷锋塔的倒掉》,说的是玉皇大帝也责怪法海多年,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看来金山寺把法海置身一洞中委曲,也可能是有意让他避一避吧。看了狭窄昏暗的法海洞,让人平生一种压抑的感觉。我转念一想,这金山寺如此高耸,白娘子当年要动用多大法力,才能搬运来这许多的水呀。这白娘子为一己之私,为索讨一寡恩薄情的许仙,不惜水漫金山之势,来迫逼法海交人,看来真有些过分了。过去我为白娘子对爱情的执着而感动过,现在设身处地为镇江人民想一想,那时有多少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