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老师毁了你

别让老师毁了你

挢掇杂文2025-03-19 02:10:42
前些日子,我在诊所输液,听到了一位患者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情。她说,有一次他去某大医院就诊,医生决定为她输液。不一会儿,有个护士给她输上了血,从血袋上可以看出是A型血。这个女士很纳闷,自己没有验血型怎么
前些日子,我在诊所输液,听到了一位患者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情。她说,有一次他去某大医院就诊,医生决定为她输液。不一会儿,有个护士给她输上了血,从血袋上可以看出是A型血。这个女士很纳闷,自己没有验血型怎么就输上了血,何况自己也不是A型血呀。她多长了个心眼,就把输液管关了。一会儿,护士长进来了,她问护士长自己怎么输上了血。护士长一看床头的单子,脸刷的一下就白了。赶紧叫护士来。原来,护士给搞错了床位。那位女士事后,非常害怕,幸亏她多长了个心眼,否则就会跟死神亲密拥抱了。
在《中国青年报》上看了一篇图书介绍性质的文章——《别让医生杀了你》。文章的作者说:“如果我告诉你,最有可能夺走你生命的,除了隐藏在黑暗角落的某个劫匪、横冲直撞的醉酒司机、突如其来的绝症外,还有你的医生,你信不信?”
文章说,近日,英国医学博士科尔曼新出版一本名为——《别让医生杀了你》的书,指出:“医生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有时候远远大于疾病。把身体健康完全寄希望于医生,是极端危险的。”科尔曼并非信口开河。2006年,即使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医疗技术的美国,也有近10万人因为误诊而死。科尔曼说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多,其中不排除医生“心术不正”或是“极度缺乏责任心”,但在科尔曼看来,大多数医生是合格和坦诚的。但是,即使他们具备了专业知识和大量行医经验,而且心地善良,还是会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伤害。科尔曼指出,医生依赖的医疗仪器往往会“不考虑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如果医生们完全凭借仪器检查的结果作出诊断,就容易出现偏差。还有些医生把患者当成了某些医学试验或新药试验的“小白鼠”。
文章说科尔曼写——《别让医生杀了你》这本书,并不是要否定医生这一职业给公众带来的极大帮助。科尔曼只是想告诉人们:医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对医生的过度信任,会使病人产生畸形的依附心理和弱势人格,忘记了自己才是理直气壮的消费者,有知悉的必要,有质疑的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正确发挥医院和医生的作用。
我在诊所碰到的那位女士,与其说自己多长了个心眼,不如说她是“理直气壮的消费者”,行使了自己知悉、质疑的权利。
当前屡遭口诛笔伐的除了过去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外,还有一类人,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老师们。“白衣天使”可以因为自己的“心术不正”或者“业务不精”而杀人,那么园丁们会不会因为类似的原因而毁掉了祖国的花朵吗?
当然会!
在这里,我不想对“心术不正”的老师们发表什么看法,我只想对如我一般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的“业务不精”者提出忠告:“别让我们善意的双手扼杀未来的花朵!”
做班主任的经常好说的话有:“我这是为你好!”,“听我的没错!”,“你应该向谁谁看齐!”,“再这么下去你就毁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其实,象这样的话,并不会起到特别好的效果,说多了只会引来学生对我们的反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在这个学生身上成功的经验用到另一个学生身上,并不一定有效,甚至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这就象医生开处方一样,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病情差异。当然在教学上做到对症下药需要相当的经验和精力。我们不应该因为经验或精力不够而“粗放经营”。我们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别。只要我们能真正走到学生的心中去,就会发现,我们过去的许多冠冕堂皇的做法是多么的“弱智”!
对于学生而言,你们处于弱势地位。一贯的对老师言听计从,并不能使自己真正的优秀起来。在老师管理教育你们的时候,你们自己也应该想一想,老师的这种教育方法适合我吗?
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好好的研究学生的个体。笼统的爱心是不够了。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后半句话更重要。
“别让老师毁了你!”愿所有师生共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