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围城”

大学“围城”

不语先生杂文2025-04-11 11:23:21
一年多的时间,表弟已是一家玩具厂的主力设计师,工资已达到4000多元,现在老是说忙,一问才知他正在进修大专,说起一天到晚累死了。一位小同事,本科毕业,工作二年多了,换工作如走马灯似的,工资却始终在20
一年多的时间,表弟已是一家玩具厂的主力设计师,工资已达到4000多元,现在老是说忙,一问才知他正在进修大专,说起一天到晚累死了。
一位小同事,本科毕业,工作二年多了,换工作如走马灯似的,工资却始终在2000元左右徘徊。在校友QQ组上老是与几个同学说起:“悔不该当初上这个鸟大学……”
渴望与后悔之间是欲休还说的大学“围城”,想进去难得法门而入,想出来者已无可重头再来。

学什么专业好?
曾经见过一篇关于美国人读大学的文章,他们大学时想学什么就读什么,许多在业界大师当初就根本不是学自身专业的,如广告大师李奥贝纳大学时代就是学机械工程的;
在中国,大多数学生高中时全家大小就在到处打听“学什么专业好?”选专业时“零丁洋里叹零丁”,选专业后“惶恐滩头说惶恐”。

到底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我还是赞成“大学是培养一个人思维、判断与学习能力的地方”的解释,专业可以更多的说是一种媒质,给你提供一个增强综合能力的平台。从这一点上不难理解美国人的选学观。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不认同当今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人,也不时的炮轰痛斥当前的灌输式教育。但我仍然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既使臭得如“一堆狗屎”,我们仍然要读大学。毕竟许多教育环境连“狗屎”都不如。毕竟大学还是有一些更高层次的老师与同学,毕竟大学的学习环境还是让你“有可能”。
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GDP的高成长率没有带动高就业率,功利性读书与就业观的泛滥使得很多大学生忍受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使许多贫困家庭更加不堪重负,造成“悔不该”之言一呼百应。但现象始终不能代替本质。
如果我们将大学看成一种单纯学习技能的场所,那读大学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不适合的。但如果将读大学的本质性弄清楚了,那么读大学对你来说是改变一生的地方。

就业难同时就孕育了“大学无用论”
大学无用论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寒,就业难的是一个重要原因,就业难同时就孕育了“无用论”。
在我看到的就业难中,两种情况较普遍,一种是人很努力但始终进步不大,一种是不努力却怨天忧人。前者是长时间的灌输式教育的牺牲品。从受教育开始就没有得到一种开放式的思维环境,在死记硬背的考试型教育中尚能过关斩将,但在比较综合竞争能力的职场上却输了人生;封闭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寸步难行。一种是娱乐时代缺乏自制力的“无花果”。遗留着大学“骄子”时代的优越感,以为正时学好专业,平时游戏帝国时代、QQ聊天地、MP3、4的就足够跟上时代了的。谁知在工作时已成无力无思进取却仍不自知之人。
我无意在此攻击大学生的个人存在的现象问题,我始终指责的是导致人失败环境,造成农村学生上大学后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普遍的背后是什么?中国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的差别是中国多种体制与环境阴暗角落的发晦恶果。造成许多大学生玩物丧志、拜金主义成风现象的环境背后是什么?思想禁锢、摧残信仰的社会环境导致追求偏向与能力错位的迷失。
尽管历数社会与大学的种种弊端,但是在上大学问题上我还是坚持要上大学的。善思,作为人与动物之间的最大区别,必须要从这个梯阶上升至人的更高境界,人生才有大为,社会才有大跃。
也许大学生在某个时期会不如相同能力的职校生和高中生(这里说的能力是“天赋能力)。但人生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会落后,有时会相持,而更多时候还是能赢回来的,为什么?是你的根基打好了,你的思维层次较高了,你的实力是摆在那里的,只是你在适应能力上可能不如相同能力的非高楼生。他如同一辆刚出厂的机器需要时间磨合,甚至是一种长时间痛苦的砥励。就如同我爱恨交织的巴西队,他总是会出人意料的失败,但总是“最可能”的冠军队。

有口饭吃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现象脱离不了时代。我们也不能不直面现实,有口饭吃是必须面临的问题。
因此当现在中国的大学可能存在“陷井”、“误导”之时,我们的学生应该要自主,自主才能自立。

不能太依赖大学。
现在的大学只能是一个环境而已,除了公式、原理、数据与信息之外很难有太多的提供。学生要想毕业后减少与社会磨合的痛苦,就必须先做好自已的人生规划,首先在这个阶段我要思考些什么?其次是我们应该怎样思考问题?怎么样让自已思维发生质的变化。我毕业之后不仅仅靠的是干巴巴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组织创新能力。

我记得有次看凤凰世纪大讲堂,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在接受子墨提问时说:“我之所以十多年来一直留在大学里,觉得在中山大学指导学校辩论队,可以使我更有判断力、思维更年轻。”开始还不太理解,后来上网与人辩论多了就深深理解了。因此我认为大学生要敢于、善于去寻找一种较好的方式锻炼自已。

辩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思考能力的方式。是一种提高能力的助跑器,无论是专业上的辩论与其他事物的辩论,深度、广度、高度,层次感、逻辑性、主次分明都使得你不得不需要具备系统性的知识。反过来更多的知识与信息又让你更善于思考。于是你编织了一个思维的体系,你不断的完善体系的架构,又不断的充实着体系。当你的这个体系足够严密与厚实时,你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和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举此一例是自主自强突围的一种方法,当然许多人还会有许多的方法,不一言之。

突破“围城”很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个体的超越。
我不想再有表弟去辛苦寻觅那飞跃的跳板,也不想再有小同事去悔恨那个跳板。大学的“围城”与“围城”的大学是悲剧时代的产物,但作为时代的个体,我们无力去改变时代,突破“围城”很可能更多的是依靠个体的超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