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比如写一首好诗或征服一个坏女人

成功:比如写一首好诗或征服一个坏女人

邮签杂文2025-11-22 05:34:55
上了一学期音乐鉴赏课,到了最后伟大的李先生居然出乎众人意料,出了个与“音乐”没什么关系的话题作作业“折磨”吾等无知小辈——“论人才成功诸要素间的关系”。这一看头就大了,想撞墙而死又怕疼只好装傻保持沉默
上了一学期音乐鉴赏课,到了最后伟大的李先生居然出乎众人意料,出了个与“音乐”没什么关系的话题作作业“折磨”吾等无知小辈——“论人才成功诸要素间的关系”。这一看头就大了,想撞墙而死又怕疼只好装傻保持沉默。不说别人,就说自己,一时真不知如何下笔。人才?成功?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写东西要从我从身边写起,要讲究真实,不能捏造,捏造是可耻的,是对读者最不负责的表现——我似乎不是什么大人才,也没所谓的比较大的成功过。我是固执之人,觉得此话题没必要直接入手,否则显得“纸上谈兵”或“故作高深”。相信其他人肯定会横冲直撞,以大量生硬的文字来诠释大成功的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干脆直接从网上大胆地借用一些。我一直认为网上的很多东西很可能比我写的还差,所以一般不采取拷贝的方式,最多是借鉴。不过,今天,我连借鉴的念头都没有了,因为我想通过自己比较熟悉、拿手的“写一首好诗或征服一个坏女人”来诠释“人才成功诸要素间的关系”。从这两点入手,可能我还能瞎掰点什么骗骗瞪着大眼在昏黄的灯光下读我文章的人。
先说“写一首好诗”,在瞎掰之前我必须公开老底:我还没写过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虽然已习诗多年。这算违背了我敬爱的老师教导的原则,但相比生硬的谈天说地故弄玄虚比较不离谱,所以我豁出去了——
成功分大小,“写一首好诗”算是小成功了。中国能写出一首真正的好诗的诗人有多少?其实屈指可数,很多只能说是优秀的诗。“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观不同,你也可说臧克家、艾青或徐志摩等前辈们写的都是真正的好诗,我没意见,但没意见不代表不会反驳。要写一首好诗,有人说必须“起句当如爆竹,结句当如撞钟,构思,布局,谋篇,注重意境,讲求风格,善于炼句”,这大概死板地说对了。我还曾在书上看过《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老师从六个方面大谈诗歌的技巧如何写好诗,看得眼花缭乱,心神不安。今晚我不说什么技巧(事实上我是不会),不剽窃也不拷贝谁的口水,就简单说说自己对写好一首诗的想法。
若从大方面考虑,我认为首先必须有好的积累,“积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本知识的积累——读万卷书,一种是深入底层体味生活——行万里路。这“积累”里面必须包含“勤奋”的因素,否则凭什么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恐怕是梦里潇洒走一回,醒来时还躺在床上搞个人体艺术化成“大”字吧。但并非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能写出一首好诗,正如你拼命地学习工作技能,不一定能赚到大钱成功一回一样。这就关系到学写诗的具体技巧了——这种“勤奋”必须是正确的合理的,若为了写“一首好诗”而大花心思在阅读色情诗歌、口水诗歌等垃圾上,“努力学习”基本等于“浪费生命”。
“积极地积累”是要“写一首好诗”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第二个要素我认为是“时代背景”。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确实,往往痛苦的时代会造就优秀的诗人。就拿我们最熟悉也被用得最泛滥的李白作例子吧(事实上我也无法举其他例子了,才疏学浅),若无怀才不遇的背景,李白从何捎来“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忧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又从何捎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傲,“誓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这些都是从心底自然流淌而出的妙句啊,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包括李白的才华、性格,甚至他身上弥漫的“仙气”,都跟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想若真有一个适应李白性情的朝代来供他实现儿时的梦想——有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权力,我想李白肯定不会有今天的伟大,可能他会在充满阿谀奉承、虚伪做作的官场里迷失了自我,丢失了身上的“仙气”。这只是猜测,却也不是不可能。幸好他最终选择了“自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去,踏遍万里河山。这可对他的“伟大”有着极大的作用——看见大自然之真之美,诗人就“乐”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斗酒诗万篇。
不仅李白,包括古代许多诗人,比如屈原、苏轼、杜甫、刘禹锡、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白居易、韩愈、王翰、贾谊、吕不韦、杨炯、杜审言、陈子昂、张籍、贺铸、唐伯虎、徐文长……(不举了,累了)不胜枚举,都是怀才不遇或遭贬官之大才子。如此在当时不利于诗人的遭遇可是后代一笔不小的财富——正因仕途不顺,他们才有卡在喉咙的痛苦,才有“一吐为快”的欲望(若生活大美好大理想,可能已在纸醉金迷中无法自拔了,还写什么诗作什么雅?如果一定要吐,吐是一定是美酒或胭脂),才有源源不断如水长流的好诗出现!这点说明尼采的话有点斤两,不是瞎掰的。
第三点,当然是“身体力行”了。上文上所提到的关于“勤奋”的仅停于“阅读与借鉴”上。“勤奋”地阅读还不够,你必须动手练习,亲自去体验诗歌带给自己的“快感”与“痛意”,并在这两种感觉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意识与判断标准,以此作“后盾”,为以后的诗歌高楼打好“地基”。这就是“不下水只学游泳技巧永远也只能当旱鸭子”的道理。一个人的奋斗就是一个人的战争,没有硝烟,是悲壮、孤独的,精神可嘉的。如果能在“身体力行”的基础上接纳别人的建议,就更好了。当然,“接纳”的意思并非什么人跟你提什么意见你都一概接受,把“谦虚”的传统美德发挥得淋漓尽致。若真如此,你永远也写不成一首好诗,可能遁入不伦不类,毫无个性。诗人必须固执,我也一直认为只有固执的诗人才能写出好诗。固执不是死脑筋,而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准则,这种准则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遇到了更好的“改革建议”时也可适当变动,能屈能伸,毕竟人不是一生来便就是思想成熟的、理智的、冷静的。如果能在正确的“改革”的过程中得到高人指点(这种指点绝不是上文所提到的“建议”,“建议”仅仅是停于表层的),就锦上添花了。那时你就离“写一首好诗”不远了。
还有一个“身体力行”不得不提出——诗人并非一拿起笔就能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的。可以这样说,诗人们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包括古今许多有名的诗人,比如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的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