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

三十年来的中国元素运动

祗祗杂文2025-11-17 18:47:58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漫漫长路苦,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作为历次奥运会的重头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将向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运会在中国北京举办。这是奥运会首次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办。漫漫长路苦,一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一个世纪的奥运梦想。作为历次奥运会的重头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将向世界展现一个什么样的奥运会开幕式?除了亲临奥运赛场的“在场”的观众以外,北京奥运会对全球公民来说都只是一种“再现”的媒介仪式和视觉景观。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场美轮美奂、惊艳世界的开幕式以其匠心独运,大气磅礴,恢宏不失雅致,张扬却又含蓄的东方美学不负众望地战胜了全世界电视观众的挑剔,在全世界观众的心上打上了抹之不去的“中国印”。如果把全球媒体对这次开幕式的报道浓缩成一个关键词的话,那就是“中国元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整个世界都在密集关注和讨论中国元素的神奇、种种的可能性以及何以发生的问题。“中国元素”,即是中国符号,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悠悠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的符码,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最高的抽象层次上的能指集合。中国元素一直存在与我们的深层记忆中,就像那泥土般的质朴能感染我们整个民族。1980年代国门初开,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暗淡不堪的中国元素随着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本土电影首次走向西方,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西方人用惊异的目光打量中国元素的光怪陆离。在世界历史上,地处东方的中国对西方来说并不算陌生。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就开始了对中国贪婪欲望的毫不掩饰的释放。这其中除了经济与市场因素以外,西方对神秘东方文化和历史财产的觊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西方人艳羡这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灿烂文化,同样却鄙视这里落后的陈规陋习。辫子、小脚女人还有鸦片烟就是这种鄙陋文化的符码和标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不久就中断了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联系。30年的历史虽不漫长,却足以让老一代人离去,让新一代人而立。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国元素对国人而言只是一种暂时忘却的记忆,而对西方而言却是一道新景观的开拓。战后出生的西方人被一扇封闭了30年的国门隔绝了所有的记忆与想象,却无法斩断西方人总是对“他者”充满兴趣的基因。这就不难理解国门初开时张艺谋的电影何以惊愕了西方人并载誉而归。面对关闭了几近30年的交流大门,张艺谋只能展示自己所“经历”的人事。尤其是他出生和生长在中国大西北那么一个贫穷落后而又传统深厚的土地上,他不能篡改如黄土高原般沉重的中国元素的所指。无论是灯笼、小脚和鸦片,还是皮影、旗袍和酒缸都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丑陋的美学实则求索和歌颂一种美好的想望。对《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老井》《菊豆》之“出卖丑陋”的指责实在是有失公允。从中国元素运动的脉络发展角度来讲,无论美丽也好,丑陋也罢,张艺谋总归开启了中国元素运动的山林,一场百年文化压抑的突围也找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了。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元素运动出现在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场域,对中国元素的开掘成为中国文化精英们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动。这既可能是文化逻辑的一种本能运动,也可能是文化精英本人的一种原子自觉。无论如何,革命题材不再成为艺术领域里唯一的呈现内容,革命意识形态开始给中国传统艺术腾出些微可以伸展腰肢的空间。但是,这个时代的总体格局是西风压倒东风。国门初开,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精英和文化阶层,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自由女神像”、“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这些西方元素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和文化精英的理想图腾。与“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如出一辙,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精英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也是缺乏批判精神的。这个阶段中国元素只是以西风为盛的多元价值观博弈场上一枚沉默的棋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持续发生着复杂多变的“转型”。曾经风靡一时的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热逐渐降温,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西方文化崇拜效应的消失和启蒙工程的崩塌,中国人开始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历经十多年的“西风”沐浴,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直观、全面和比较深入的体认,不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了。特别是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和中美“撞机事件”以后,中国人对西方掠夺式价值观的负面认知更是达到了顶点。“自由女神像”和“凯旋门”等西方元素背后所隐匿的意识形态价值观遭到了中国社会集体意识的质疑,西方元素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统治动摇了。“破旧”和“立新”从来都是一枚钱币的两个方面。既然西方价值受到了质疑,西方元素不再是完美的理想图腾,那么就应该找到一条通往理想的道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出现一批对中国元素有意张扬之的中国文化精英。他们看到了历经五千年而不泯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审美价值。于是中国元素在文化领域里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起来。然而,这个阶段的中国元素运动仍然是没有组织的,体现得是个体的文化觉悟,尚未形成一种集体自觉和共同纲领。
跨入21世纪,中国元素运动驶进了发展的快车道。首先,一些富含中国元素的精神文化产品或得了市场成功。中国影片《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上映,让美国人领略了中国元素的独特魅力。富含中国元素的音乐受到广泛欢迎,周杰伦和方文山组合的《青花瓷》《发如雪》《菊花台》等作品词曲俱佳,脍炙人口,具有浓厚的中国元素,在让国人重温传统意像的同时将中国元素推向世界。流行歌手陶喆在《苏三说》中改编了《苏三起解》,平民“超女”李宇春的最新专辑主题也定义为“少年中国”。在2006年的纽约广告节评选活动中,29件具有很强中国元素色彩的作品获得奖项,中国元素不但被评委们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广告创意的发展。其次,媒体推波助澜扩大了中国元素的社会影响。2007年,由中国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联合主办,近百家媒体共同发起推出的“寻找中国100元素”大型网络调查活动,将中国元素运动推向高潮。长城、春节、龙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分列前三,成为网友最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