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什么

抓住什么

上求下告杂文2025-04-04 04:12:39
这段时间,频频接到一个老同事A从外地打来的电话,一聊就是十几二十分钟。他并不需要我多说话,有时有一两句是新鲜的事,更多是“炒”了多遍甚至还在憧想中的议题。不忙时,他不放电话,我便嗯嗯地应着他,否则直接
这段时间,频频接到一个老同事A从外地打来的电话,一聊就是十几二十分钟。他并不需要我多说话,有时有一两句是新鲜的事,更多是“炒”了多遍甚至还在憧想中的议题。不忙时,他不放电话,我便嗯嗯地应着他,否则直接告诉他下次再说。下次,用不着隔几天,他的电话便会如故打来,我依旧心不在焉地嗯着,任他说。
他为什么要这样?快退休的人了,能感觉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工作这片熟悉的领域里快要到头了,无论曾经的风光几何,领导分给他的任务明显会轻了,少了,从前他负责的事更多地落到了年轻人的肩膀上,而且哪怕稚嫩错多,他们竟也挑了起来。那么他自己呢?就这样渐成为一个离开投入了几十个春秋的行业吗?就这样渐渐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头?
我还能做些什么?还能趁这有限的一两年抓住什么?A一心惶惑,想方设法用什么手段来抵消或说是平息这惶惑才好!
我想,给我频打这没多少含义的电话,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还有过一个较熟悉的老同事B,是在退休之后常来电话,甚至频频坐进我们办公室来。他坐着,我们就得陪着说话,聊天。不去计较文化、性别等其他差异,本身代沟就存在,有多少可聊呢?再说我们在职,多少总有事要做。他一来,我们便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渐渐的,不由得把一心的不耐烦泄了些到脸上来。都是搞文字的,拥有一颗敏感的心,他来的慢慢的少了,电话也不打了,改整理他自己发表过的作品,自己印刷出版了个作品集。再后来他投稿的频率如故,不在岗位无法获得新内容的缘故,稿件多为回忆的方式,我们采用过一两篇,也就不合适再用了。现在,不知道又选择了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支撑他退休后空闲太多的日子,支撑他一颗失落得很重的心。
是需要支撑的,在这个几十年的职业向退休后无业的转换过程中。不少人退休后老得很快,头发没几年就白完了,身体状况一下子衰弱起来,根源就是人生的意义仿佛突然找不到了,生命的支撑没了--该老了,这是他们心里无意识的自我暗示。
上午出门买菜活动身体,下午打牌锻炼脑子,晚上看电视休息。不少老人选择了这样有规律的作息,生活也很充实。我们单位搞文字的老头找了几个选题,自费出去采访、搜集资料,跑几趟回来写一篇科普式游记。另一个长于摄影便加盟了一个公司,利用老关系帮别人策划并拍摄照片出画册。且不论收入几何,退休后依然有事可事,生命的价值仍然在体现,他们的心是充实的,身体也相对硬朗。
也还有另一种现象,与A可归类为“五十八岁现象”。
一个处长退休了,同事在多年来由他掌管的一间办公室里清扫出上百筒过期的胶卷。收藏这些物品至浪费,可以给他一种富实感吗,以弥补他将离去的虚空?
又见报道说某某领导晚节不保,在退休前嫖娼被抓了。现实中没被抓到的或只有贼心实施性骚扰的更多。性的“抓住”就不仅仅是工作离岗前的心理弥补,更是性别“退休”前的“抓紧享受”了。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紧迫感,也让日近退休的老人产生了“捞一把”的心理。经济上的捞也不能忽略,甚至由于“捞心”切,他们的手段更多目标更大,陷得更深,一旦案发自然判的也更重,晚年入囹圄该是对他们一生最大的讽刺和否定吧!
眼看就要失去,更珍惜流失中的在握;逝去的速度越快,失去的越多,抓住的心理越重。这是“五十八岁现象”的根源吧。
春节后归来,一个同事近南宁时车祸忽去了。哀伤中有人断曰:其实他这样走最好。是啊,不必长长地品味伤之痛,不及更多地为挽留“将逝”而努力,53的他再不会坠入“五十八现象”的迷雾。人心是肉长的,对事业的执着,对权利的享用等,除非如他这样决然离去,否则哪能彻底割舍?
工作是大家的,官职是有时可免的,这都不在你退休后依然“属于”你。真正能属于你伴你终生的,是你的能力你的才学你的修养你的人品等,是你一生自我培育的果实。退休后它们依然是你的“财产”和资本,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你还能利用,只要用得动就可无止境地用。
所以,不该去抓住什么,而该充分了解自己,重新定位并开拓什么。那才是你生命真正可靠的支撑!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