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金庸”系列之一

我与“金庸”系列之一

呢喃细语杂文2025-11-09 01:05:23
对于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像我,要是不知“金庸”,便觉得是一件怪事。在那个物质贫乏、文化单纯的时代,学子们有太多的时间看点“闲书”。当时风靡全班的是“金大侠”的作品,我也不能脱俗,如痴如醉在他笔
对于一个生于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像我,要是不知“金庸”,便觉得是一件怪事。在那个物质贫乏、文化单纯的时代,学子们有太多的时间看点“闲书”。当时风靡全班的是“金大侠”的作品,我也不能脱俗,如痴如醉在他笔下的武侠世界,久而久之成了不折不扣的“金庸迷”。大人和老师总是说每天看“闲书”会有出息吗?孰不知我四年级时接近并爱上文学就是从“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闲书”开始的。更让我意外的是每当我语文教学山穷水尽之时,这些“闲书”常常叩开“灵感”之门,给自己和学生一份惊喜。
记得在2002年,省编教材有一首岳飞的《满江红》,学生背起来很“痛苦”。一日早自修,一胆大学生突然向我“发难”,请我“下水”背一下,我脱口而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我行云流水般背完,下面响起了狂暴的掌声。我说我记住这首词的原因是词中“靖康耻,犹未雪”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射雕英雄传》里面的主人公——郭靖、杨康(丘处机为纪念“靖康之变”为之命名),学生们倒吸了口冷气,坏坏道:“曹老师,你看的是闲书——武侠小说耶!”我说:“不错,是闲书,只要内容健康的有什么不好,南宋与金国的矛盾在此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虽然有加工夸张的地方。但是当我读《满江红》这首词时,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射雕英雄传》描绘的”大漠狼烟四起,郭靖精忠报国,杨康卖国求荣“等画面,这些与词中的时代背景何其相似,所以我是理解的背,大家是死记硬背……”学生们(尤其是看过此书或电视剧的)都被我“另类”解说折服了。
而在今年九月份的一节作文课上,我又让“金庸”的闲书“武侠”了一回。那天是星期三,按教学计划我讲到了“豹尾”,我把作文的结尾类型进行罗列:呼应开头式,景物抒情式、画龙点睛式、余音绕梁式……接着我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你讲我侃热闹如市,但唯独对“余音绕梁”却举不出课内或课外的例子,我重复道:“余音绕梁也可理解成耐人寻味嘛。”其实我心里也发怵,因为自己也跟学生一样,对于许多结尾都忘记了。突然我灵光一闪,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而这画面正来自于金庸小说《飞狐外传》的大结局,于是我自信地朗声说道:“有一本书的结尾很奇特,很经典,大家先听为快吧,‘用刀的顶尖高手胡斐和用剑的顶尖高手苗人凤相约到一个悬崖绝壁去了断两代家祖的血海深仇,在另一个山峰胡斐的未婚妻(却是仇人苗人凤的女儿)还在焦急地等待。双方打得飞雪走石,昏天暗地,最后还是胡斐技高一筹,一招把苗人凤打翻在地,使他没有还手之力,胡斐拿起了刀,等了良久,不知自己劈还是不劈……’全书竟然这样就完了,大家说说看,假如你是胡斐,你会怎么做?”
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异常“来电”。
生甲说:“劈,怎么能不报杀父之仇啊!”(众生点头)
生乙说:“不能劈,苗人凤是他的老丈人哪!”(众生大笑)
生丙说:“劈死他,不劈等他恢复元气,反被苗人凤所杀了。”(众生恍然大悟似的)
生丁说:“换作我,劈不下去,劈死了叫我怎么面对未婚妻啊!”(众生又笑)
注:以上均是男生的回答。这时,突然一女生站起来,满脸正色道:“若劈死了,我马上让胡斐滚蛋!”(众生笑得直拍桌子);接着又一女生站起来:“换作我是不劈,说服苗人凤在老爸的坟前跪上三天三夜。”(众生都看向了我)
……
还有许多的学生发表意见,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大家看出这个结局的妙处吗?”一些学生又发言了,“耐人寻味。”……“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象书法里的什么叫布白。”……“让我们读者也参与到文章的情节中去了。”……“写出了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看着一个个热情洋溢的微笑,最后我作了总结:“看来大家都明白了这种留有余味的结尾的妙处了,它委婉地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碰到许多痛苦的无奈的诀择,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选择往往大有所异,就如刚才几个发言的同学:有的以理为重,有的以情为重,有的情理并重。嘿,假如硬给它补上一种,可能会让许多人不满意,聪明的金庸把‘选择权’留给了读者,让我们读者也参予,去想象去诀择,这是一种多么高明的结尾,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有类似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就是我看过的闲书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除了引用“金庸”,我还引用过《小小说》、《杨家将》、《古希腊神话故事》、《神探狄人杰》、《围棋入门》、《中国山水画欣赏》等等,其实这辈子看一些“闲书”,完全是一种无功利无目的“休闲”,对我而言“筑长城”太累,上网太虚,游戏不会,所以只能把心儿往书里沉醉。书柜、床头,乃至洗手间都放了杂七杂八的书,以消磨时间。现在回过头想想,觉得这种“无为而读”对一个语文老师有这两个“保健”作用:
其一,“无为而读”易使自己“有兴趣”、“忘了我”去读。在现代社会日趋功利化、浮躁化的喧嚣下,据说许多语文老师是不读书的,因为有应试教育的高压和快节奏生活的逼迫。而“想看就看,看啥都无所谓,看多少都没关系”地“闲读”,能使人在工作生活的紧张之余,找到一个心灵停泊的港湾,在“无功利、无目的”“任我行”中,浮躁的心就渐渐“沉淀”下来,产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喜悦,于是思想的野马就到达了“自由王国的境界”,若看书看到了“自由自在”了,我想兴趣不就来了,兴趣来了,就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了,你若去问他为何有如此地忘我兴致,他便可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二,“无为而读”易使自己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因为是在自由状态下闲读,所以就可以杂七杂八读、不拘一格地看,什么经史子集,什么诗词歌赋,什么琴棋书画,或者今天我对文艺文学感兴趣了,过几天我又想看法律商贸了,你就像一只蜜蜂随意地采着各种不同花的粉,不经意间,酿成了甜甜的蜜;你又像一块凹地无心地积累万涓的滴水,不经意间汇成了汪洋大海。这时你突然发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经天纬地”是可能的,进入课堂居然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也许不再害怕学生怪怪地提问,也许也可以不必再为“照本宣科”地乏味单调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