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懂语法

谁不懂语法

隈碍杂文2025-11-07 19:30:37
几天前,一个爱好文学的朋友跑来告诉我,说他创作的十余篇散文,原想请中文系的教授帮助点评指引。两天后,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并没有对他的文章给予品足、议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连中国的语法都没学会,还
几天前,一个爱好文学的朋友跑来告诉我,说他创作的十余篇散文,原想请中文系的教授帮助点评指引。两天后,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并没有对他的文章给予品足、议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连中国的语法都没学会,还搞什么文学创作,想当什么作家。”
朋友愤懑在心,满肚子委屈,他弄不明白,每个成功的作家是否都要先精通语法呢?这实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值得教育界的部分语文老师、教授们深思。
有没有因为从前的某些老师思想偏激,长期给学生灌输这种极端理念,而埋没一部分原本可能成为优秀作家的幼苗,我委实不敢下这样的妄论。至于别人想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就甭操心了,也不是第二者能插手的。语法没有申请要植入每个人的脑里,教学上,它只是文字的一种规范,是对语文老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很少有人苟同每个作家,都要先是个语言家,都曾对语法有深刻的研究(当然,不排除有极个别既是优秀的作家,又是语言的学者)。文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让读者忽略语言,而只剩下对艺术的思考,如此追溯,文字岂不都成了优秀作家的樊篱,又有几个作家在掩卷自己的作品后,去对照查询是否符合单复句,有没有缺主、胃、宾、定、状、补。在诗和词的表现上,这个问题就更凸现,诗词的意境之美,节奏之美,本身就在创造颠倒语言或语法的常理,营造种种无我之境。
缘分了解
提前一个轮回
匆匆别
逃离你温暖伤口
留下点点小船
悬挂云天天依傍
待长成
簇簇风中灌木
……
王蒙《海的告别》

这段优美的诗歌如说遵循语言法则,不都被人笑话;但偌遵循,结果又会怎样呢?自有行家能分晓。
诗词作为文学的一类体裁,该不会被一些老师们作为“特殊”拒于门外吧。如果说鲁迅、胡适、郭沫若、老舍、茅盾、贾平凹等一批文学界大师,也曾因语法的疏忽,而磨灭他们在文学界上的地位,那么,试想那些一辈子背着语法之名,冠冕堂皇闯入文学圣殿,真正被世人称颂的有几人呼!
重视语法,等于尊重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发扬,但它仅仅是赋予教育界的一种责任,为语法而语法,守旧派则把它作为固定模式,枷锁在学生头上的语言表象一定要讲究主、谓、宾、定、状、补,要有单句、复句,更细点还分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偏正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等等等,如果没有——他们还确实懂得利用学术为自己开脱;开放派也会遵循语法的原则特征,但聪明的是碰到文学创作,他们会理性分析,把它看得轻淡,甚至并不重视。后来,守旧派发展成为欲扛语言大旗而痛斥作家不懂语法的语文老师,开放派一部分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教授,一部分升格成为优秀的作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