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门闭,内门开
静笃读过一首小诗,我很喜欢。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前,砍柴挑水。总喜欢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了,点上一支烟,望着窗外的百年的桂花树,心绪飘渺,若有所思,象过电影片一样反复着过去的事和人的对与错,
静笃读过一首小诗,我很喜欢。
开悟之前,
砍柴挑水。
开悟之前,
砍柴挑水。
总喜欢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了,点上一支烟,望着窗外的百年的桂花树,心绪飘渺,若有所思,象过电影片一样反复着过去的事和人的对与错,内心很安静。
其实,悟是需要静的。做到静,就要做到,调身,调息,调心。曾经知道,调和身、息、心三事说:“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强,而心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适中。此三事的无前后,如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克。”又说:“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先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令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腿,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做到静,要做到六根清净。布袋和尚契此曾受田家斋饭布施,田家向他求问:“何谓道?”契此答曰:“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但如何做到“六根清净方为道”?何谓“退步原来是向前”呢?清净,不只是物外的安静、清澈,更是自己的内心干净。我曾经读过一本武侠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讲到:云风和婆婆的一段对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云风说道:“这里真美啊,比望月城还要美。难怪九天玄女会选在这里居住了,原来这里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宛如世外桃源,我倒也想一个人隐居在此等仙境之中。只是修真界中,劫难未平,还不到隐居避世之时。”正当云风在感叹人生之时,一个声音说到:“年轻人,怎么这么年轻就想隐居避世啊,难道你年纪轻轻就享受过了富贵、名誉、权力、情爱的滋味了吗?那不是凡人最喜欢的四种欲吗?”云风听后,回过头一看,是个老婆婆,便回答道:“呵呵!婆婆,我可不是一般的凡人,我是修真者,修真者必须做到六根清净,没有七情六欲才行。”那个老婆婆又说道:“哦,是吗?那么我问你,你拥有过我说的四种欲吗??”云风回答道:“那倒没有!”“那不就是了,既然曾经未拥有过,又怎会做到六根清净,无七情六欲呢?你都没有尝试过,你怎么肯定你一定做的到呢?”老婆婆问道。
我知道要做到静必须知动知静。先秦道家老子认为“静为躁君”,静为根本,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要求人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说的“静”,主要含义不是一般意义的“静止”,而是与有欲、有为相反的无为、无名、无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自然状态。这种思想在魏晋玄学家王弼那里,有进一步的发展。他释老子“归根曰静”时断言:“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并且认为“动复则静,行复则止,事复则无事”,“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这是说,静不仅是根本的,而且是绝对的。古人以水为镜,认为经验告诉人们“水静则明烛须眉”,人心静也能明烛万物。《庄子·天道》说:“水静犹明,何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要分清欲望中的可与不可。置身滚滚红尘之中,面对“不可”的一切诱惑,要老老实实地坚守住那个“静”,老老实实地把心灵中的垃圾和毒素及时清除。大智慧者诸葛亮曾教诲他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抓住了人生的要害。因为守住“淡泊”与“宁静”,就可以排毒,可以养心,可以避祸,可以胸怀大志,可以高瞻远瞩,可以潇洒人生。这的确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修养与锻炼。
身在喧嚣,心求宁静。追求超凡脱俗,但并非好高骛远,时时磨砺自己的心灵,时时剔除不合时宜的杂念,让我们的心变得更纯净,享受更多的快乐。人有七情六欲,作为凡人,我们无法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但我们要努力做到心无纤尘、心胸坦荡,所谓“心远地自偏”。佛祖拈花,花无根无土,纵然是仙界之花也有枯萎之时,何况土生土长的呢?由此想见生命的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们在感慨“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同时,难道不应努力守护着心中的那份宁静吗?
忏悔
忏悔,是对内心进行洁净。很多的时间里,我们常为做过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安,心里存在着歉意、内疚和自责。其实,忏悔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它可以让自己心灵净化,使自己更加的高尚。很多时候,一个人形成了自己惯常的心理行为即个性后,会以实现世间名利得失为核心形成一套体现自我存在的观念,并死死地抓住不放,这些观念甚至会成为“我”之所以存在的精神支柱,好象没有了这些观念,没有了这些狭隘的善恶标准之后,“我”便不存在了,所以一旦有谁去否定这些观念时掌握这些观念的人总会有一种极大的恐惧感,以种种世智聪辩去抵抗。而这些观念常常只是从某一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使一些恶行也能为貌似善良的借口所虚饰。然而,一旦你真正勇敢地正视了自己,你便发现了一个全新、真实不虚的自己。可以说,忏悔是为以往的一切过失担当责任,不再为任何错误找借口。
忏悔像明矾投于污水,能去除自身的坏习性,能长养内心清净的种子。忏悔就像清凉的泉水,当你走路走得又热、又渴,全身汗流浃背时,喝几口潺潺的流泉,清凉自在,暑气顿消,很快就能恢复体力。佛教的经典将佛陀比喻为医师,佛法比喻为药方,所以忏悔就像针药,能医治众生的贪瞋愚痴。“贪”是贪爱。“瞋”是瞋恚。“痴”是愚痴。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