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纸

活页纸

不值散文2025-07-11 16:24:05
之一、宋濂的仓皇古人游记,很少有宋濂写的有趣的。《游钟山记》写他同刘伯温、夏允中一起游钟山,“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后来又要喝酒,宋濂“不能酒”,估计由于游得不尽兴没心情喝酒,决
之一、宋濂的仓皇
古人游记,很少有宋濂写的有趣的。《游钟山记》写他同刘伯温、夏允中一起游钟山,“二君行倦,解衣覆鹿上,挂冠鼠梓间,据石坐”,后来又要喝酒,宋濂“不能酒”,估计由于游得不尽兴没心情喝酒,决定一个人去游。允中劝他说:“老兄呀,山里有老虎,附近有个僧人前几天采茶时被老虎抓破了脸,差点丢了性命。”宋濂不信,以为他找借口。允中又补充说:“如果不怕你就去吧。”这下激起了宋濂的驴脾气,带着两个仆人便走了。路越走越远,景致越深越美,宋濂开始得意起来,“击石为浩歌”,“歌已,继以感慨”。我想他在心里一定笑话那两人懒惰、胆怯的龟孙子。然而等到“忽腥风逆鼻,群乌哇哇乱啼”,才“忆夏君有虎语”,于是“心动,急趋过,似有逐后者;又棘针钩衣,足数踬”。后来好不容易“神明渐复”了,又遇见“面有新瘢”的僧人,一问,正是那个采茶人,于是只好仓皇而归。
十三四岁时,我在山外读书。有一次放假回家,一个人翻山越岭,得走好长一段很背的山路。先前常常听大人们讲这段路上发生过狼吃人的事情。那时还仗着自己会点拳术,便手持木棒上了路。那天新雨刚过,一路上没有碰到行人,进入两里长的山背阴处,我的心开始收紧,而关于狼吃人的故事在心头总也挥之不去。心里想着害怕事,步子不由加快了,脚下的卵石稀哩哗啦地乱响,四周死一般安静,似乎有两只眼睛在某个地方紧盯着我。刚拐一个小弯,有山鸡呀呀惊飞起来,我倒吸一口凉气,头发涮地竖了起来,便撒腿狂奔开了,结果走叉了路。荒不择路嘛,原路返回已不太可能,再说也没有勇气重走那段山路,只有在树林里另辟蹊径。我简直成了一只满山乱撺的山羊,等到翻过山回到正道上时,才发现腿脚被石子蹭破了,胳膊和脸被荆棘和树枝鞭出了一道道血口子,浑身上下湿得像落汤鸡。
读宋濂的游记,想起了这段往事,不禁哂然,原来600多年前的宋濂也有如此仓皇的经历。
信心是自己生的,恐惧也是自己生的;时间会改变一切,恐惧的心理轨迹怕是不会改变的吧。

之二、农民的哲学
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在非洲时养了一匹膘肥体壮的骡子。取名莫利,她的车夫却叫它汤匙。布里克森绕着骡子直转圈儿,无论从哪个方向端详,都看不出骡子与汤匙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一次她亲自驾车,登上车夫的高高座位,俯视下边的骡子时,顿时明白了车夫是对的。这匹骡子肩部格外窄,而后腿臀部宽阔、丰满,酷似一把边沿翘起的汤匙。
以前,我一直对螺丝的紧与松弄不太清楚,什么顺时、逆时当时记下了,一过即忘,每次卸螺丝的时候都犯难。前天,我雇请劳务工大扫除,遇到卸螺丝的事,我问他:紧螺丝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劳务工不解地看着我,停顿了一下说:“紧的时候往回转,松的时候往外转。”
内紧外松,我一下子记住了。

之三、“麻胡子”的由来
在老家,小孩儿夜啼,大人喜欢用“麻胡子”来吓唬:“不许哭,再哭,麻胡子就要来了!”小时候夜里调皮,大人们时常这样威胁我。
什么是麻胡子?并不清楚。臆想中是位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乞丐或者面目很凶的人。
读《炀帝开河记》,才知道麻胡子果有其人,只是当时叫麻祜而不叫麻胡。李匡在《资暇集》中解释说:“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嚇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
麻祜庙在雎阳。后鄜方节度使李丕重建碑。今已不存。

之四、秦穆公的胸怀
穆公三十二年,秦越晋伐郑。百里傒、蹇叔力谏,秦穆公不听劝阻,结果兵败殽山。四年后,穆公重新任用孟明等征伐晋国,报了殽山之仇,释了穆公心头之恨。穆公渡过茅津,“封郩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此来追悔当初没听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的劝阻,并作誓让后人记住他的过错,引以为戒。
秦穆公情真意切,感动得大臣们泪如滂沱。他们都说:咱们的国君真是体恤百姓将士呀,考虑事情很周全,孟明等人真该感到庆幸的呀。
其实,古今中外,将自己的错误决策主动公布于世,以儆效尤的国家领导人有几个?
有如此心装天下、虚怀若谷的国家领导人在,秦国没有不强大的道理,这难道只是孟明几个人的幸运?这是先秦的幸运,秦始皇的幸运,我中华民族的幸运呀!

之五、蟋蟀小抄
蟋蟀作为古人游戏的工具,很早就得到关注。贾秋壑有《促织经》专门研究蟋蟀的品质: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青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其形以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者为上。顶项紧,脚瘦腿薄者为上。虫病有四:一仰头,二卷须,三练牙,四踢脚。若犯其一,皆不可用。
蟋蟀进入小说最有名的是《聊斋志异》里的《促织》,蟋蟀被称为“促织”,是因为它们鸣唱的声音。促织鸣,懒妇惊。赵丽宏在《玉屑集?促织之鸣》里有趣味十足的阐释:“夜晚,女人们坐在织机前织布,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蟋蟀鸣唱仿佛是在催促她们勤快挥梭,‘促织’之名便由此而来。”
蟋蟀作为人类的朋友,很早就进入了中国诗歌,《诗经》中就有许多篇什,如《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现代人读来晦涩难懂。写得隐晦的还有袁瓘的《秋日诗》:“芳草不复绿,王孙今又归。”诗中的王孙就是指蟋蟀。写得通俗直白的当属罗隐的《蟋蟀诗》:“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调,故妻难及晨。悲丝与管弦,感激异天真。”然而这些都是“哀音”。宋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则是例外:“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西贝最喜欢的还是《诗经》里的《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