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的方言

固执的方言

寖少杂文2025-03-27 13:32:36
中国那么大,还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语言类似于外语,方言呢,几十个省份自治区还有特区,南腔北调的,我们能听懂5种以上的就很不错了。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了,推广再推广,但13亿中国人还有很多人学不会。有的
中国那么大,还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语言类似于外语,方言呢,几十个省份自治区还有特区,南腔北调的,我们能听懂5种以上的就很不错了。
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了,推广再推广,但13亿中国人还有很多人学不会。有的是学不会,有的呢,简直就是固执,你会说,幼儿园时我就会说普通话了,我就是不说。
比如,昨天晚报的一件事,一位被坚持说芜湖方言的出租司机弄昏了头的外地游客说:“芜湖的哥的方言让我们外地人直迷糊!”因为这位马女士是陕西人,她根本听不懂芜湖方言,让她下错了站,多走了不少冤枉路。马女士只好冒着酷暑走到了目的地。“那么热的天,我一个人拖着几十斤的行李,往回走了好几站的冤枉路,真郁闷!”
这位马女士遇到的就是固执的人。我记得在上海乘车,那种镇与镇之间的班车,有售票员的那种。我就因为听上海方言受罪而下错过好几次。后来我学乖了,你不说普通话没关系,我上车先告诉你我到哪,然后到站了你叫我一声就行。你要坚持不说普通话的话,你就踢我下去,省得我在大上海的郊区兜圈受罪。
同样是上海,有很多老头老太太,一脸的慈祥。他们很热情,也说普通话,就是那种洋泾浜普通话,可我能听得懂。他们告诉你这么这么走,然后看到一个报亭,再往北,很清楚的,也很详细。老人们基本能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能是他们年轻的时候被别人的冷漠深深刺激过,将心比心是他们老年后的领悟。
说起那个出租司机,我们都知道时代已经把出租行业归纳为“城市名片”的一种。作为城市名片,你在上面就要印上中文和英文,如果能印上阿拉伯文字更佳。你对外地游客就起到了接待的光荣任务,然而你固执地说你的方言,就和说英文没什么区别。总之别人听不懂,人家拿了你这张城市名片也不爽。
那年我在郑州坐出租,河南话我听得懂,那方言和普通话差不多,只是音调不同。在车上,这个司机话也多,和我说这说那的,看我没犯晕,估计他也懒得改说普通话了。说着说着,前面一个女人横穿马路,司机戛然停下,从车窗内探出脑袋,重重地大喝了一句河南话“妈那个大X!”方言我是听懂了,这样的国骂我也听懂了,给我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城市的出租司机够强。
以前的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坚持说方言,除了个性,我看也有固执。而这次在汶川,锦涛书记、家宝总理向受灾群众表示亲切关怀,他们说的也是普通话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叫与时俱进。推广普通话,国家领导人带头,你还有什么好固执的呢?
长沙塑料普通话也好,四川椒盐普通话也好,只要大家能听得懂,也是进步。你不可能让大家都标准得像CCTV新闻主播一样。
马女士讲得好“出租司机讲普通话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北京出租司机都说上英语了,芜湖的的哥说几句普通话还不行吗?”
不是不说,是的哥不想说。一种可能是他会觉得他的普通话不标准,尤其是在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外地人面前,会相形见绌。再者,他就是不想说,以示个性和本土化。
我每晚守在电视前看安徽电视台的《我爱饭米粒》,那是在学里面的几类安徽方言,学方言是我的兴趣。这样的节目也是有区域限制的,你拿到全国联播,别人感觉像听天书。芜湖最近搞的方言情景电视剧,也是给本地人看的。至于每次出门,我如果用芜湖方言问路,估计首先累死的是我,而不是别人的耳朵。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