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的艺术特色

论《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的艺术特色

骋志杂文2025-04-10 20:29:03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尔虞我诈,攻伐不息。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尔虞我诈,攻伐不息。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纵横驰骋,朝秦暮楚,以逞其智能,获取功名。《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记载了苏秦始以“连横”之策说秦,而其说不行,于是发愤读书、终于相赵的故事。艺术的刻划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策士苏秦的形象。它记叙生动,说理透辟,写人传神,措辞曼妙,笔调夸张恣肆,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人物惟妙惟肖,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文中写苏秦的说辞,铺陈夸饰,气势充盈,可视为汉赋铺张扬厉文风的滥觞。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辨丽恣肆,铺张扬厉。本文将从它的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恣肆。剪裁合理,详略得当;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人物肖像、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生动;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富于戏剧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它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恣肆;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是《战国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1]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2]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3]苏秦作为战国后期说客策士的代表,其游说辞令在《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他在游说时很讲究语言艺术。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极富形象性。他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毫无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纵横铺陈,气势磅礴。有时甚至不惜夸大其辞,危言耸听。为了让秦惠王采纳自己的主张,他便铺陈秦国的优越:“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全是优势,似乎秦国出函谷关灭亡六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姑不说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这段话确实气势充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秦惠王此时只想如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并没有统一四海的愿望。于是,也用了个排比婉言拒绝苏秦的建议:“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也很有气势。苏秦不甘心就这样被秦惠王打发掉,又连用了九个比喻,引经据典,来论述他观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强调要取霸业必须利用战争手段。又运用激将法连讲秦惠王七方面的缺点,纵横铺陈,气贯长虹,几乎占了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说得秦惠王几乎一无是处。可惜秦惠王主意已定,不为所动,苏秦的“连横”之策失败了。
本文不仅铺陈夸张,气势充盈,而且剪裁合理,详略得当。作者用笔行文,当详则尽情挥洒,不吝笔墨;当简则一字不苟,惜墨如金。如作者前面写苏秦两次说秦惠王,夸张铺陈,极力渲染。后面说赵王“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5]聊聊几十字便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读着看了明明白白。
(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全文一千二百字左右,几乎全是排比铺陈,词藻富丽堂皇,用词准确传神。作者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使其语言汪洋恣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句式错综变化,意气纵横,读来不使人感觉堆砌辞藻,反而琅琅上口,极其鲜活。我们很容易发现,苏秦只要一和各国国王谈话,张口就是一连串排比。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使用,使人物的性格、形象、音容、情貌,乃至心理活动更加鲜明生动,使情节更加曲折、富有戏剧性。苏秦开始用“连横”之策劝说秦惠王时,首先连用四个排比“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6]称颂秦国西、北、南、东四境内地势险固、物产丰富,说明秦国已具备称霸的条件,而秦惠王也以三个排比句:“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7]表示时机不成熟而予以婉拒,其中“毛羽”一句又是比喻。主客双方各执一词,语句都很有气势。在此说无效之后,苏秦又连用八个“伐”句的排比暗喻秦如称霸必以武力征服天下,这段侧面游说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口若悬河、铺张夸饰的谈吐和风格。又如讲到苏秦发迹后对天下形势的作用:“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8]讲此时的苏秦似乎是六国的盟主,实在夸大其词。对比手法的运用尤为精彩。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的形状与游说赵王成功后的形状对比:“羸媵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9]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家人对其的态度:“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与游赵成功被封相后的态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10]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反差和震撼,使人物性格活灵活现,人物形象鲜明异常。当苏秦通过发愤苦读,以“合纵”之策劝说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