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谁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中国

《面纱》:谁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中国

王官杂文2025-07-11 00:15:26
看完《面纱》,突然想到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一段人所皆知、脍炙人口的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句话用在《面纱》中,
看完《面纱》,突然想到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一段人所皆知、脍炙人口的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这句话用在《面纱》中,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电影描写的主人公不远万里,深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拯危救难,救治中国的劳苦乡亲,其功莫大矣。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电影工作者,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的1925年,直面我们已经淡忘了的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比我们中国电影更加真实地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与严峻现实。影幕内外的两种精神,实在令我们感佩不已。

1、谁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1925年的中国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五代导演曾经给我们表现过一个那个时代的中国。在某些中国导演的眼中,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时代,反映那个时代的影片一度时期也充斥在中国电影的银幕上,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银幕中,那个时代曾经上演过一出出红红火火的偷情喜剧,鸣奏起激情荡漾的爱情华章,更散发着纸醉金迷的人欲横流的时尚魅力……

但是,在《面纱》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阶级斗争异常激烈、茫茫九派无人主宰沉浮的弱者中国。在中国人日益忘记了二、三十年代所处时代的性质,日益在银幕上把那个时代想象成人性充分自由、什么都可以大胆向前走的黄金时代的时候,西方的电影工作者却在电影中,还原了那时代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到,西方的作家与电影工作者更理性而真实地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真正面貌。

先说半殖民地的现实风貌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西方电影工作者在表现这一个中国现状时所采取的那种不偏不倚、如实再现的叙事态度。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英国人在上海镇压罢工工人,这一现代中国始终面临着的国将不国、沦为异族铁蹄践踏的严峻现实,被电影毫不留情地表现出来。在这种半殖民地的时代背景下,催生出了影片中反映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我们在影片聚焦的乡村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洋鬼子的强烈仇恨情结,本来从事救死扶伤工作的英国医生,在乡间也被群情激怒的民众斥为“洋鬼子”,责令“滚出去”。街上,经常看到有一帮热血青年,张贴反对“帝国主义”的海报。甚至那帮热血青年在影片中一不小心就流露出暴民的迹象,向英国女性实施暴力围剿。

影片中的英国科学家费恩与英国副领事查理代表了两种人,查理为代表的外国势力,行使着在中国掠夺的使命,一旦经济杠杆无法起到作用,便诉之于武力,用枪弹屠戮中国人民。费恩为代表的英国人,则为中国人送来了科学文明与现代人文精神。

在影片的言情的主题下,实际上包含着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始终纠缠在中国走向现代文明道路上的一个经典性命题。一方面西方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人民跌入到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中,另一方面,是像费恩这样的具有良知的科学家,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科学与文明。

这两个不相谐和、争锋相对的西方分明,交织出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史中最主要的主题。《面纱》这部电影恰恰如实地把这一复杂性与矛盾性呈现在电影上,令我们中国人心有所感,这一点不得不佩服西方人对中国当时社会的认识与把握的忠实与现实程度。

再看看中国的半封建性质。西方的科学文明在进入中国的时候,首先将遭遇到封建意识的强力回弹。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费恩医生力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如采取掩埋尸体、中断带菌水源、引入干净的河水来对付霍乱的肆意蔓延,但是,影片中的中国人,却执着一种传统意念,对科学的文明生活方式,予以抵制与反对,乡民们不肯搬运带菌的尸体,理由居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风水”说,还有更为强大的理由,就是上一代因循下来的传统就是这样。影片中,为了控制到处流动的人口,不得动用武力,发生了混乱的械斗,充分展示出一幅愚昧无知、身处封建思想毒害的中国现实图景。

这部电影从一个侧面,可以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近代史上一直奔涌着一个主旋律,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强音。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最绵延不绝的困惑。上世纪末,持续影响中国思想界的救亡与启蒙的争论,其实仍是影片《面纱》中所揭示的两个矛盾的取舍问题。面对着列强的侵略,面对着封建意识,究竟是哪一个更重要?要救亡还是启蒙?

也许我们中国人忘记了,但西方电影工作者却没有忘记,当如实地在电影中表现出这种中国人更可能身同感受的困惑的时候,令我们感到,我们对历史真实性已经到了用华丽的虚假遮掩历史真实的地步了。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中那些脱离中国现实的帝王将相的倾轧与仇杀,根本与中国的现实环境毫无关系,完全是中国电影人一意孤行的虚妄作品。在中国导演忘记了中国的现实,倒是西方工作者在反映中国的影片中,提醒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个矛盾交织的时代。

2、谁来告诉我们爱情的真谛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在中国电影中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语蔫不详的概念。偷情与激情的放荡,成为中国式爱情所竭力歌颂的首选主题。

但在《面纱》中,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物质基础,看到爱情的成立基于共同理想的前提,看到爱情源自于灵魂的沟通。

在这里,中国的现实土壤,培植出了真正的爱情。这样的主题,实际上,也曾经在我们一度时期的电影中,作为一个非常流行的价值符号而存在。《朝阳沟》中,那个城市女青年对农村男青年的爱情,就是因为在劳动中,她找到了真正的爱情。

《面纱》中的爱情观念非常接近于我们中国主旋律作品的爱情准则。影片中,出身贵族之家的吉蒂,对爱情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来到中国不久,就被风度翩翩的花花公子查理所吸引,而查理那一套对中国京剧“金玉奴”的想当然的阐述,更像是对吉蒂那种渴求心性自由潜在思维的度身定做,在爱情中的“攻心为上”规律的打击下,不怕吉蒂不舍身投入怀抱。

在吉蒂看来,这是她认为的最有价值的爱情。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电影里日益接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