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京上访堵塞与疏解之反思

进京上访堵塞与疏解之反思

镔芬杂文2025-07-11 02:07:15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正确看待上访工作。群众上访是好事,也是接触群众的一个途径。同时也表明,群众还是相信党和政府的。否则,如果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就不会去找各级政府申冤诉苦,脱离了群众,就会失去民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正确看待上访工作。群众上访是好事,也是接触群众的一个途径。同时也表明,群众还是相信党和政府的。否则,如果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就不会去找各级政府申冤诉苦,脱离了群众,就会失去民心,那么,才是执政党最为可怕的事情。
对于群众为什么要放弃信访而不惜一切代价地费时费力费钱地上访,是因为碰上了冤屈、压迫和苦难无处申诉而迫不得已才走上这条道的,目的是想通过上访,把问题向上级部门讲清楚,企求尽快得到公正的解决。应该说是信任政府的表现,这应该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因此,我们应对群众进京上访究竟是堵塞或疏解换位反思一下。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说明支撑农村内生治权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而不是信访制度和群众愿意进京上访的错,更不能认为是农民维权意识比过去增强了。群众愿意进京上访是一种非常态无奈之举,而不是“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表现自已利益诉求的根本之策。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是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行为学研究的范畴之一。但群众进京上访,则是一个哲学命题。反思群众进京上访,要用是辩证法和两分法。就此来说,反思群众进京上访,要用疏解民意的方法,从根本上解放矛盾的症结。进行群众上访的反思,是合乎疏解民意的规律;拒绝反思群众上访,是违反疏解民意的规律。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标志着基层干部解放思想,显示了基层干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假若没有解放思想,就不敢对群众进京上访进行反思,不愿对群众进京上访进行反思,就只能对群众进京上访进行“围追堵截”的错误办法赶进非法“死胡同”,就更谈不上实事求是;不知对群众进京上访反思,就更不知“以人为本”的做好疏解民意的灵魂,更不会对我党的光荣传统——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进行反思。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对事,就是要有敢于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胆略。对人,就是要划楚责任(进行责任追究制度),敢于正视自我。所谓“对事不对人”,就称不上是完整反思,就更谈不上是敢于正视自我的表现,就不能彻底地达到疏通民意的效果。如果说错误根在,就不能选拔出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一旦,遇到合适的气候,就会更加滋生蔓延。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既要对别人,又要对自己;既要对别人的错误,又要对自己的问题。不要借着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来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一贯正确或者永远反戈,那叫浑水摸鱼。把水搅浑了,也就不可能清楚地对群众进京上访反思了。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有层次之分。高层次的反思群众进京上访,在于安天下。这种反思的古典命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兼济天下”;低层次的反思群众进京上访,在自身。这种反思的古典命题是:“吾日三省吾身”,“独善其身”。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一般是滞后的或者说是亡羊补牢。但是,基层干部进行对群众进京上访的反思,对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说却具有前瞻性。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是历史发展的后推力。比如,反思群众进京上访,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反思群众进京上访,不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更能让少数无理缠访者警醒。反思群众进京上访,不仅可以达到疏通民意效果,同时又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牵引力。比如,反思群众进京上访,牵引人心高背;反思群众进京上访,牵引社会和谐。
反思群众进京上访不仅是一项富民强国的民心工程,还是一项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德政工程。反思群众进京上访,犹如先“请人画像”,再“对镜整容”;犹如我们释出真心真意,拿出苦药治沉疴、壮士敢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来丢掉的是错误,得到的是用金钱和“围追堵截”的错误办法买不来“稳定”的民心工程。反思群众进京上访,犹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中一名共产党员的“防腐剂”,多算算法律法纪账、个人良心账,防止组织授予的权力人情化、商品化、庸俗化;犹如德政工程中一面高筑的“防火墙”,时刻提警所有公职人员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善待手中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一个善于反思群众进京上访的政权,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政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无视群众进京上访反思的政权,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政权,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
由此看来,反思群众进京上访就是有效地维护公民信访权的尊严,催醒所有公职人员多为群众做“雪中送炭”的事、多为群众尽“扶危济困”的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从而推进社会和谐化建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