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背后

《离岸》背后

彻白杂文2025-03-25 03:38:13
读过了伍尔夫、默多克、莱辛和勃朗特姐妹,再读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似乎有些多余和无意义,读者群乃至学术界多半抱着这样或者类似这样的观点。只是,作为大器晚成的作家,她在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累积了丰富的社
读过了伍尔夫、默多克、莱辛和勃朗特姐妹,再读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似乎有些多余和无意义,读者群乃至学术界多半抱着这样或者类似这样的观点。只是,作为大器晚成的作家,她在经历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累积了丰富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后执笔而成的著作,显得这样的成熟而不带有任何羞涩幼稚的文风是何其的难得和独特。
如果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是一曲优美的诗歌,那么,菲兹杰拉德确实没有那么动人的文字外壳,因为她从不愿去刻意雕饰,在她眼里,生活是真实的,而细节是构成这个真实的脉络,文字不该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追求;如果说伍尔夫为了创作始终把神经都处于绷紧的状态,那么,菲兹杰拉德的抒写完全是由心而出,淡然、坦然和放松的,或者在她看来,文字只是流露情感的途径和方式,而不是渲染和夸大它们的工具和奴隶;如果说,莱辛和艾略特等是理智的社会、人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者,那么,不得不说,菲兹杰拉德确实没有那样的“理想”和“抱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她并不关心哲学和政治,只是行走在真实里的一个“人”,只是跟亿万平凡人群一样在生活和在生活中感悟的一个“人”。因此,她的地位是不崇高的,(如果我们所谓的“地位”是带着某种强势和炫耀般的定义),乃至现在为止,很多人对这个名字都是陌生的,但她的特别却让我们(至少是我个人),看到了对“作家”这个名词全新的阐释。
《离岸》,与其说是一部作品,不如说是菲兹杰拉德一气呵成的绘画,本来想着在绘画后面加上个“作品”来做个补充或者语法上所谓的后缀,才发现那样相当不妥。这样不加雕饰却散发着精湛技艺气息的文字,似乎不能与任何技巧和修辞画上等号,我总想着:从岸的这边到那边,似乎很近,实则很遥远吧?或者是我武断了,应该是读的只是文字,而不是任何附加的话题和隐晦的意义,没有负担,没有包袱,也不该有任何矫情的成分,正如弗兰克.科莫德所说,“那是一种纯粹的享受”。当很多人讶异于这样一部令人慨叹的作品问世的时候,菲兹杰拉德是平和的,或者是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积淀给了她这样一颗宠辱不惊的心,又或者,她本身,对外界的褒贬自始至终都不曾有过悲喜的感受。她,只是在抒写,抒写生活,其中所看到的美好的、肮脏不堪的,都不愿意给它们披上件光鲜或者陈旧的外衣。伯纳德.勒文是很赞叹《离岸》和其背后的菲兹杰拉德的,他以“成就”来定位它和她,只是不曾真的了解他们是否需要这样的定位。
菲兹杰拉德,汰尽了龌龊的不堪和美好的高尚,还原了事物最原始也最真实的状态,或者,这是不适合创作的规则和路径的。文学跟现实毕竟是应该有着区别的,但是在她的笔下,这样的修饰和润色似乎还是很不明显的。只是那善于捕捉的眼睛和敏锐的洞察力,似乎注定了她六十岁开始创作的命运,没有这几十年的“看”,又怎么有现在的“写”。我们,往往会去评价作品的好坏,或以主题,或以情节,或以人物的刻画,却不曾真的单纯的只是“读”,带着零智商的状态,不带有任何学术上的探讨和精神上的升华。因为,或者,衡量的最高标准其实是没有标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