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本性

人之本性

黄房杂文2026-02-26 02:09: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小孩子都能熟背的《三字经》里的句子。这种说法源于战国时孟子的性善论,是支撑儒派实行仁政的思想基础。孟子认为性善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称这为“良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小孩子都能熟背的《三字经》里的句子。这种说法源于战国时孟子的性善论,是支撑儒派实行仁政的思想基础。孟子认为性善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称这为“良知”(人之所不虑而知者)、“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由于这种说法得人心,也就传播开了,善意的谎言堂而皇之以真理自居。
不过再美的玫瑰都有毒刺的相伴,温文尔雅的儒派中出了一个逆徒——荀子,他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即“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这话很不入人耳,好像在说你是坏人,我是坏人,他也是坏人,荀子也因此从孔庙中赶了出来。
人云亦云,是八哥鹦鹉之流的风格,我非八哥鹦鹉,故有自己的说法。孟子性善论问题颇多,他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果真如此,那大同社会早已有之,何故至此还你争我夺,战局连连呢?为了让民众更好地接受他的观点,孟子举了个例子,说如果看到有人将被推入井中,观者一定会心怀不忍,这种不忍之心就是善。听起来似乎很合常理。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此时是自己和那个人一起将被推到井里,人是先不忍别人还是关心自己呢?看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建立在自身安全无忧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最本质、最初的阶段。非最本质、最初状态,又何谓之本性?孟子也曾说过小孩子没有不爱父母的,长大一点,没有不爱兄长的,真是这样吗?为何人们常看到年幼的孩子出于本能从妈妈口中抢去食物,见到哥哥从他手中取走东西就大哭大闹,其实这才是没有掩遮的人性的流露。看到这,有人可能会大声叫嚣,你这不是回到了荀子“性恶论”的观点?非也,非也。
年幼的小孩抢食物而不许别人动他的东西,在荀子看来是利欲,是自私,是用成人好恶的思想去评价对错。而我的观点是此种行为无善恶之分,只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行为。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动物世界,看到一群凶猛的狮子捕杀一头野牛,牛奔跑、反抗、倒地、呻吟、死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多会希望有奇迹发生,野牛逃过了一劫,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牛在狮子的撕扯中痛苦绝望地死去,我们开始憎恶狮子,感受到它们的残酷。但想想,如果合了我们的心意,这群狮子捕杀行动一次次失败,等待它们的将是什么命运?它们的那嗷嗷待哺的小狮子又该怎么办呢?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里,容不下善与恶,只有优劣之分。幼儿的反应其实是一种不受意志控制的动物本性流露,故也无善无恶。
“人”的定义是一种高级动物,属于动物自然就具备动物性,如求生欲、食欲、性欲等,这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正如母狗生崽,它会本能地为小崽舔去胞衣,会为小崽咬去脐带;而小狗崽也会本能地去寻找乳头吃奶。如果人不能在这种行为上判断出善恶,那么也不要轻易说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因为这是一码事。但人与动物终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人要“高级”,高级表现在哪?表现在人有意志,有思想。动物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却不只为了活着。“人之初,性本善”是错的,可“性相近,习相远”却是真理。人相近的本性是动物性,但后天的学习能改变本性,改变的人性就有了善恶之辩。所以小孩子不懂事之前并无好孩子坏孩子的区别,而成人世界里却有好人和恶人之分。人的思想是双刃剑,用得好可以砍柴切菜,用得不好可以伤己杀人。有些人依仗自己的思想意志使本性无限地膨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如贪官为利视人命如草菅,皇帝后宫三千,日本人活体试验,西特“勒种族灭绝……当意志放任本性地疯长,恶名在此温床上诞生。而有些人用后天习得的意志品质克制本性,故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践,是人之所恶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欲而不贪”,故有“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故有好人好事,故有损己利人……当意志能拘囿本性,离高尚也就不远了。
不过话说回来,人是群居动物,个人的意志品质多多少少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还有一点,顺应本性,推波助澜,如水往低处流,自成章法;而克制本性如设堤导水,时当警戒,这就是为何为恶易而为善难,也就是为什么“兽人”多,而“人”少的缘故。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