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式主义的计划总结何时休
每到年头岁尾,各单位都有一番忙活:年初写计划,年尾作总结。计划总结年年写,不知何时是尽头。作为学校,每学期都要写一个计划、一个总结。教师要写学科工作计划总结,班主任要写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各部门(例如
每到年头岁尾,各单位都有一番忙活:年初写计划,年尾作总结。计划总结年年写,不知何时是尽头。作为学校,每学期都要写一个计划、一个总结。教师要写学科工作计划总结,班主任要写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各部门(例如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等)要写部门工作计划总结,学校要写学校工作计划总结。每到期初期末,学校要初检,以便查漏补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复检,有缺漏的就扣单位的目标管理分。省教育厅也会检查:计划总结是省示范高中督导评估检查的必检材料之一。于是,学校领导对计划总结没有不重视的:安排专人收缴登记,没有写的就逐一电话通知,直至交来为止。
这样的层层检查,按道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师们应付检查的形式可谓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在手写时代,不到“最危险的时候”不开写,写时照抄旧的,只是更换一下日期。到了打印时代,将陈旧的手写稿交给打字员就万事大吉,连错别字都懒得核对;有的则干脆从网上直接下载,“搜索”“复制”“粘贴”“排版”“打印”,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几分钟搞定,干净利落。稍有认真的,在电脑上写一两篇属于自己的“经典”,然后每次更换一下标题和日期上交,无懈可击。那些网上克隆来的计划总结,当事人自己懒于或不屑于“御览”一遍,草草上交了事,闹出了不少笑话:有的科目甲不对乙,有的时间上落差太大,有的丢三拉四,有的把小学的抄来了,有的出现异地县市地名,有的“英雄所见略同”,抄的是同一份……种种怪相,不一而足。但这一切很少被人看出来;或是看出来,也是睁眼闭眼,彼此心照不宣:纯粹应付检查的,都落个省心吧。领导检查的时候也只看交没交,篇幅多少,谁也不会去细究其中的内容。如此这般,相沿成习,撰写计划总结完全成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做法。
计划总结到底有没有用?当然有用。“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三思而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等强调计划总结重要性的格言比比皆是。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凡事认真做好计划比临时抱佛脚要好;事后注重经验的归纳、教训的吸取以免重犯,等等。这一切都是常识,也是事前要订“计划”、事后要“总结”的初衷。而如今写的计划总结,既不去考究在工作中做到了多少、应用了多少,也不看对实际工作到底有无指导意义,只是一味的为计划而计划,为总结而总结,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完全流于形式,失去了计划总结的实质,不能起到计划总结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早已背离了制订计划总结的初衷。
能不能责怪教师们的敷衍应付、交差了事?窃以为不能。计划总结写得好不好,并不是老师们工作好坏的晴雨表,也不能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标准。以个人的经验看来,任何计划都不是死板一块,而应该根据实际工作时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否则,很容易变成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总结也一样,只有能对今后的工作有指导作用的经验教训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失去了总结的意义。这样的总结不是一时一地当时总结一下就能完事的,而是一个不断地“破”和“立”、不断地推陈出新的过程。也就是说,有实际意义的计划总结并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自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去计划自己的事务,不断地去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要破除这样的形式主义,唯有多多关注教师们的教学实质和教学效果,在怎样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上多做文章。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的检查不只是浮皮潦草的走过场,而要重实质、看效果。要改变对单位和个人的工作评价体系,多一些事前诸葛亮,少一些马后炮;多一些内在的东西,少一些表面的东西;多想一些调动工作的积极性的方法,少一些形式上的死揪不放。如此方能走出形式主义的泥潭,真正有效地推动工作的进行。
计划总结仅仅是形式主义的一个小小范本。实际工作中还有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种种形式主义。“凡事都怕讲认真”,只有各种检查评比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注重工作的过程、落实工作的效果,彻底摒弃走过场,形式主义才有终结的那一天。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