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催人泪下的打油诗

一首催人泪下的打油诗

斗阚散文2025-07-31 05:45:52
2011年12月26日,是毛伟人诞辰纪念日,也是个爽朗的日子,却被我搅得凄惨不已悲凉万分。这天兄弟单位来了位领导,中午要去陪客。处理完手头的事,看一眼挂钟,时近正午,心里念叨着该走了,该走了,让客人久
2011年12月26日,是毛伟人诞辰纪念日,也是个爽朗的日子,却被我搅得凄惨不已悲凉万分。这天兄弟单位来了位领导,中午要去陪客。处理完手头的事,看一眼挂钟,时近正午,心里念叨着该走了,该走了,让客人久等不好。就在起身的瞬间,一个念头突然闪现,让我怦然心动。于是连忙坐下来,急取纸笔写下一行字:如果哪天我走了。如果哪天我走了又会怎么样呢?我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该如何安慰妻子家人呢?于是我一连想到了几个较为贴切又相互关联的比喻:出差、出家、出轨等等。很快,一首不乏幽默、俏皮而又深情隽永的小诗诞生了。催促的电话也来了。这餐饭尽管满桌佳肴,我却吃得寡淡无味,心思全在那首小诗上,创作的冲动与喜悦依然包围着我,让我激动不已,以致吃的什么,喝的什么,说了些什么,全然不知。
晚上,我将打印好的诗作拿给妻子看,请她提意见。她看了一阵,却没有任何反应。妻子文学素养不是很高,但是她看东西速度很快,鉴赏能力也很强,往往能很快作出判断:好,不好,或还可以,一般……
我不解地转过头去看妻子,这一看却让我大惊失色,惶恐间不知所措。但见妻子怔怔地坐在那里,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往下滚……惊恐之余我想,看来是成功了……
又经过了些日子沉淀与打磨,便忍不住想往外投。多年没写诗歌了,该往哪投心里没了谱。这种诗党报是不会发的,过于“自我”和“消沉”,缺乏“主流意识”和“正能量”;高雅的诗歌刊物可能也不会发,过于直白和“下里巴人”,像“打油诗”,有失“风雅”和“阳春白雪”;投一般网站,又觉得没意思。后来想起《杂文报》的“五味子”栏目时常会发表一些讽刺幽默、轻松诙谐的诗歌,便试着投了过去。没想到很快就发表了(见2012年2月14日《杂文报》“芥末园”版),这让我颇感欣慰。
事情到此本该结束了。没想到这首小诗似乎并不甘于寂寞,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煽情,并制造了数起“催泪”事件。国庆期间,省城一位朋友携全家来访,让我和女儿为他的女儿辅导申论(准备考公务员)。我们自然不敢怠慢,唯恐误人子弟。我一边谈写作体会,一边翻阅见报剪贴以举例说明,那首诗不经意间再次显现。兴之所至,我便朗诵了起来。意外的是还没等我朗诵完,女儿已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朋友的女儿也面有悲戚。我不得不中断朗诵转而去劝慰,手忙脚乱好一阵才平息下来。
妻子女儿的泪水固然可贵,但由于她们都是特定对象,与笔者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利害关系,因而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下面的故事似乎是能说明一点什么的。日前几位作家文友小聚,席间为了助兴,对坐的建华提议让我朗诵《如果哪天我走了》,并说以前听过这首诗,觉得非常感人。见我一再推辞,建华又说:你手头有没有纸质稿?我来帮你朗诵。志怀也抢着说:不,还是我朗诵!他们都是文艺精英,朗诵都是他们的强项。但是我没有随身携带纸质稿,诗歌只是记在心里而已。无奈大家齐声附和一再要求,于是恭敬不如从命。我定了定神,开始背诵。谁知刚刚朗诵完,建华就指着我身边说:“老虎”哭了。我扭头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只见坐在我右手的“老虎”双泪直流,在灯光的照耀下泪光闪闪,似两条汩汩溪流,接着“老虎”双手捂面,痛哭失声。我惊慌失措,赶紧赔不是。“老虎”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哽咽着说:不,不,太感人了,太……“老虎”大名叫张思虎,他不是作家,只因为他与建华、志怀和我曾经是同学,而志怀又远道而来,“钦点”要见“老虎”,才有了当日的相聚。
席间有年近八旬的老作家,也有中青年作家,有高大帅气的男士,也有典雅清秀的美眉,面对此情此景,无感叹唏嘘,并形成了强烈的共识:好作品就有生命力,真情实感就能打动人;尽管她朴实无华,却能够催人泪下。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近日市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会后有人再次提到“催泪诗”,提议要我朗诵。虽然一再推辞,无奈寡不敌众,有的还作好了录音录像准备,只好就范。这次没有人哭,但得到了众文友的认可。建华说,这是他第三次听,每一次都像第一次那样深受感动。对于一首小诗,能得到如此的关注,还复何求?!
事后我作了如下分析:即使好作品,也会因人而异,因人的年龄、经历、学识、性情、涵养而异,能产生共鸣的只能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即便是莫言的作品,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另外,这首诗看上去似乎有些“消沉”,其实细心琢磨也不乏“正能量”。她涉及的正是我们当下欠缺而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死亡教育”。她提醒我们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当大限来临时是乐观向上,坦然面对,还是惊恐万分,讳莫如深?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检测,更是对一个人的学识、修养、操守、精神境界乃至人生观的大检测!
当然,如果设置恰当的舞台布景,配以哀婉抒情的音乐,加之良好的音响效果,其感染力必将是另一个样子。我忽然有一个新奇的想法:希望在我“走后”的告别仪式上——如果还有这种仪式,有人高声朗诵之;如果将来有一座属于我的墓碑或骨灰盒,务请后人将该诗作刻于墓碑或骨灰盒之上,权当我的墓志铭。谢谢!
(拙作附后,欢迎指正)

如果哪天我走了


袁国义


如果哪天我走了
你就当我出差了
生前难得有美差
这回总算赶上了


如果哪天我走了
你就当我出家了
生前无缘入佛门
如今总算如愿了


如果哪天我走了
你就当我“出轨”了
生前未敢越雷池
临终不幸“失足”了


如果哪天我走了
就当风筝断线了
生前总被人套牢
而今终于自由了


如果哪天我走了
千万别再傻等了
人间纵有千般好
有来有走就对了!


(因为多次“被”朗诵,故又续一段)
拙作终于念完了
老夫再次献丑了
如果让你失望了
那我真的该走了

(2015-1-11补充修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