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它想说

太阳它想说

邀结杂文2025-04-16 12:37:25
尽管乌云遮天,太阳仍旧照常升起,这是它浇不息的热情。一如《太阳照常升起》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一如姜文导演表达出来的精神。“对待电影,更至于对待生活,我们就需要磨不灭浇不息的热情。”姜导的电影十分注重“印
尽管乌云遮天,太阳仍旧照常升起,这是它浇不息的热情。一如《太阳照常升起》传递给我们的精神,一如姜文导演表达出来的精神。“对待电影,更至于对待生活,我们就需要磨不灭浇不息的热情。”
姜导的电影十分注重“印象”。何谓“印象”?就像写诗,诗大都重视印象。简单地说,印象就是梦想照进现实。《太阳》,绝非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片,反而是以其小众的格调,留给大家充分的思考空间。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这是姜导未曾料想到的。他以为看不懂的只是小部分观众,却不知被填鸭式电影喂养着的观影者,缺少主动思考的能力,他们一味地期望影片本身解答疑惑,被动接受传统电影讯息的模式,不愿多去思考与发觉。这也就导致了观众群的两极分化现象。“思考才是看电影最有意义的环节。”《太阳》是姜导沉淀七年的作品,依他“千载空悠”的个性,《太阳》不仅是电影,更是他在自己导演道路上不断追求的升华。
当看到周韵帅气飘逸的花白头发,酣畅淋漓演绎着的“疯妈”,心里有一千万万的纠结:“疯妈疯不疯?”结合那个特殊年代背景,我仔细把整部电影看了好几遍。其实疯妈的故事就是那代人无知压抑又渴望美好生活的缩影。我说,疯妈不疯,疯的是那个时代。电影的时代背景正是新中国最不正常的那几年,而疯妈恰巧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的1976年。十年文革压垮了多少人,迫害了多少人?就连刘少奇这样的杰出革命领袖都不能幸免。人们为求自保,不得不压抑着本性,极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久而久之,心中就培养出一只足以吞噬自己的洪水猛兽。经历过丧夫之痛,独自抚养遗腹子的疯妈更是被压抑得可怕。她因为一双鱼头鞋不翼而飞后,做出各种让人费解的荒诞行为,可荒诞不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么?那她真的疯么?疯妈问儿子:“妈疯吗?”“有时候。”“疯不疯?”“不疯!”疯妈坚定说道:“疯!”疯的人不会说自己疯,正如醉酒的人都会说自己没醉。姜导细腻地刻画出来点滴细节,却默默地演绎这位伟大而又温情的疯妈:看到儿子坐到热水沟里,又急又喊,扯起儿子便喊“要死啊,会烫熟的”;耐心拼好那个儿子挚爱的破碎的算盘;烧掉曾经让自己痛心的信,保护儿子,不让他知道自己有个风流的父亲。疯疯癫癫的她做出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但从来不让儿子受罪。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她总是爬树、挖石头?这就是整个故事的亮点之一,姜导印象手法的极致表现。曾有心理学家分析这部电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树”象征着“生命之树”,“石头”象征“心结”,树因石头过多所以长歪了,人因心结过多所以疯了。一生中许许多多的坎坷纠结成疯妈无数的心结,就像树下的一块块石头。后来,疯妈把石头盖成了小屋,小屋错落有致,上下相通,像人的心脏结构,这所房子是承载疯妈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她细心地把摔碎的东西整理好,看似恢复原样地摆放在小屋里面,儿子不经意闯入,一个喷嚏毁一样东西。原来疯妈的心里是那么脆弱,经不得外人触碰。影片中,导演对疯妈将儿子随身携带的算盘扔向天空的这场戏给足了镜头。算盘在空中缓慢翻腾,直至摔得粉碎,一粒珠子掉进了稀饭里。在那个荒诞的年代,人们精打细算的生活,说到底不就是为了自己的一口饭奔波么?
说到疯妈,不得不说下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人物——阿辽沙。观众知道他,多半是通过那句出现多次的台词:“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来了!他一笑天就亮了!”阿辽沙,他是疯妈的丈夫,李不空。他是最可爱的人,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因为与俄国女人相爱误闯禁区,双双死在中苏关系纽带的边境线上,等到疯妈去到勘测地时,留给她的只是一堆书信和衣物,以及证明他风流生活的几条女人辫子。这堆遗物对疯妈来说,就像是在旧伤口上划了深可见骨的一刀,而疯妈平静接受一切,从容得都让人心疼。当然,阿辽沙这个人物的出现除了增添悲剧色彩,还具有更重要的含义。1958年,正是大跃进开始的时候,那时中苏关系破裂,阿辽沙和情人的死实际射影着中苏关系的破裂:黑辫子的中国与苏联分道扬镳。这样理解电影中的深刻自然而然显得更加深刻。
仔细感悟这部电影才发现,原来美丽与残忍可以共存。初生的喜悦、欲望的燃烧、无法摆脱的残酷命运,残忍不公的种种在这些人身上留下痕迹。姜文扮演的唐老师,是个不羁但饱受命运折磨的可怜人,爱情的湮灭,生命的消逝,注定了他的悲剧色彩。唐老师与林大夫的奸情被梁老师撞破,为求自保,他们合谋杀了梁老师。梁老师离奇突兀地吊死在门楼上,与之前影片所呈现的雨过天晴的气氛相矛盾。再想想,一切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而后,老唐撞破小队长与妻子的奸情,天鹅绒般的肚子让小队长困惑,为了让他死的明白,老唐去北京寻找天鹅绒,未果。到底是命运捉弄人,无知单纯的小队长终为自己寻来了意味着死亡的天鹅绒锦旗。
随即,拿波里舞曲的号声再次响起,伴随着枪开、陨落。
《太阳》的整体意境构造得益于高超的时空顺序。直至影片最后我们才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注定:小队长出生在老唐夫妇结婚那天,火红的旗子渲染了整片天,原来他们命运的轨迹早就有交集,老唐见证了小队长的出生死亡。而那两个女人,在沙漠“尽头“指示牌前分手,一个为丈夫奔丧,一个去结婚,自以为奔向幸福。这本该是电影的开头,姜导却把它摆在最后。孤独竟至疯狂的疯妈,随着“光荣历史的河流”不知飘向何处;生活得无聊琐碎的唐妻,原本期盼的幸福美好不知所踪。
远方火红的太阳像往常一样安逸,缓缓的升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命运,希望,世事无常,不论昨天发生了什么,抑或今天将要发生什么,太阳都会照常升起,说是命运也罢,有些事未开始结局就已写好。
看似我懂了,相比较姜导七年里用心打造的《太阳》,这些年来他的深刻抑或是象征,其实我都不懂。“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这大概也只有姜导自己懂吧。想说的有很多,零零散散,每句台词都值得深刻剖析;想说的又很少,零零又散散,每个细节都只体会到意味深长。至此,借以史铁生的绪论,“如果1、2、3、4地平铺直叙,2007年只会像以往一样,在众多惨痛故事的旁边再添上一个。而现在,4、2、3、1,中国影坛随之有了一个真正的悲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