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辱拔剑真英雄,不平挺身大丈夫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无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至少从苏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无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
至少从苏轼话的表面意思看来,这世上有很多人不但是个超级狂徒,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匹夫。因为很多人一旦受辱,无论辱之大小,都是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
由于性格使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可能会颇有些人想不通:难道一个人其志甚远,就非频频见辱不可么?难道一个人所挟持者甚大,就必须遭遇种种苦难与艰辛卒然临之、无故加之么?有好事者见你想当豪杰,想当“大勇者”,就偏找些碴来让你尝尝“无故加之”、“卒然临之”的滋味,就算人家不来找你麻烦,见你有难之时也绝不会生出丝毫同情之心帮助你脱出困境。而且人家是很有道理的:你不是想成大事么,成大事的人受点折磨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一帆风顺哪像成大事的人?老子这样做,不过是在激发你的斗志和意气而已,老子这可是为你好,你反而应该感谢老子。
如果你遇到突如其来的屈辱的时候,只要你拔剑而起了,你就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只要你挺身而斗了,你就是个匹夫!
这便是垓下黄石老人的逻辑。
这便是苏东坡从张良身上悟出的道理。
当然苏子绝非无中生有地信口雌黄。
伍子胥天纵英才,遭满门抄斩而偷生潜出韶关,最终掘墓鞭尸而报大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可谓忍辱至极负重至极,而后失国复得并一举灭吴;晋文公一国之君,迎战楚将成子玉时却退避三舍,反而取得争霸战的胜利,此三事俱发生在张良为黄石老公公拾履穿鞋之前,三人都是位高权重,千古留名的人物,再加上这位建功立业的留候和那位淮阴候,可见这“忍”确实也能“忍”出很多名堂出来的。
教人以“忍”为重,未尝无理,但把“拔剑而起”简单地归结为为“不足为勇也”,也同样未必有理。勇与不勇,都有感性的表达方式,也有理性的表达方式。纵然理性的勇敢方式可以称之为“大勇”,那把感性的勇敢方式称之为“匹夫”,是否有失偏颇呢?
汉高祖得了天下,汉家的臣子对他的死对头评价却很高,后世之人对项刘争霸的感情色彩也并非全然以成王败寇定论,人们心中的英雄一直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失败者项羽。但西楚霸王宁死不肯渡江而西的英雄气概,在苏老先生笔下立刻一文不值了,倒仿佛那个厚黑学的祖师爷刘邦才是真正的大豪杰,因为他无论遇到什么事都绝不会“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当然由此而推之,“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中还有一位极品老大就是后晋那位为了坐龙椅而割让幽云十六州从此令中原门户大开的“儿皇帝”石敬塘;
而匹夫当中除了项羽是个头号种子外,精英还有很多:袁绍见董卓在皇宫飞扬跋扈就横刀而出;周瑜一听说曹操要“揽二乔于东南兮”于是破口怒骂,计纵赤壁之火;不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去的陶潜;邓世昌也不该开着致远号去撞日本军舰,他要是把船坚持开回水师大营,不但可保存实力还可以留住性命以后打更多鬼子;乃至于在庐山会议上拍案而起的彭总,简直匹夫极了,什么想法都忍不住,什么冤枉都受不得。
这便荒唐了,这些人怎么可能成匹夫了?
看来,这“不惊”、“不怒”,是不能整个儿涵盖勇敢的定义的。
“不惊不怒”起初作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问题,毫无疑问,这种代表着真、善、美的涵养是非常值得推崇和学习的,但当它成为一个人处世策略问题的时候,却就生出了那么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味儿来了。因为处世就要生存,生存就有目的,策略则意味着为达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世人一旦有了某种追求,就会变得疯狂起来,目的固然未必是坏的,过程却未必是好的。先贤说“无欲则刚”,无欲的人,因为没有追求,自然就不耍手段,不搞策略,那么他面对羞辱时的“不惊不怒”,就是浑然发自内心的,这种集谦逊、无争、旷达于一体的处世态度,体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个人美德。
有的英雄是诚如东坡所言能忍的,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蔺相如避廉颇之车,钻胯躲车本身并不是豪杰的行为,韩信后来可以封个营长给叫他钻胯的人当,蔺相如最终能与廉颇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这才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在人格上的本质原因。但能忍的未必都是英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能忍的往往都是投机钻营,麻木不仁之徒。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然曾经受过或将要受到屈辱和欺侮,但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无欲无求的人呢?汝?吾?彼?所以当一个人挨了一耳光还站在那里笑时,他心中未必便是真正的不惊,当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中了别人暗算仍显得泰然自若时,他心中也未必就是真正的不怒。这类事情相信应该是屡见不鲜的,当今社会中这类大勇者可谓是数不胜数:一个长期挨你训斥的的人为你鞍前马后;一个背地里恨你咬牙的人对你亲切地称兄道弟;一个眼见匪徒为非作歹不敢挺身而出的人反以“去制止的话可能丢命,留住自己的命则可以为社会作更多贡献”这样“高尚”的理念抚慰潜意识自责所引起的不安;一个人无论什么事都去当缩头乌龟,却因苏老先生的话而自封为大勇大智,可能不是少数。他们的所挟持者确实大,其志也确实远,但这样的人,大家却得小心了。
黄石公让张良捡了三次鞋子就为以孺子可教也,这样考验人才的方法实在也有点玄。事实上比真英雄更能隐忍的小人数量更多。这群小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在英雄们之下。黄石公长得形貌清奇,再加上神秘兮兮的样子,稍为聪明点的人都看得出来他很可能是个奇人,假想一下,万一他遇上的不是张良而是王莽或林彪这类同样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超级阴谋家,也多半会顺从地做做耐力游戏,黄石兵法从此流入奸人之手,天下可就……幸亏运气好,陪他玩游戏的是张良!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无不怒,倘真是事事如此,便成了一种奴性,是一种极度的麻木与冷漠,而若当事时不动声色,不惊不怒,而事后蓄谋报复,更是一种地道的阴险与恶毒,与美德根本沾不上半点边!这样的“豪杰之士”的行为,岂能推崇?岂可表彰!反之,真正拔剑而起的人,不但不是匹夫,而且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奸人就是奸人!懦夫就是懦夫!请不要打
版权声明:本文由zhaosf123官方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萨特是谁
下一篇:大事必作于细,难事必作于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