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是谁

萨特是谁

路门学杂文2026-02-14 04:54:35
“让·保尔·萨特,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实际伟人’、‘世纪的良心’之声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
“让·保尔·萨特,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实际伟人’、‘世纪的良心’之声誉。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这是《萨特读本》中对作者的一段简介。但是这种介绍给人的印象无非仍然是一些抽象的名词和字符。萨特到底是谁?这对一位初识者来说仍是一个课题。
进入“导读”,萨特的形象越来越具体:
“萨特于一九0五年出生在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童年时代一直随母亲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外祖父夏尔·施韦泽是位语言教授,家中藏书甚丰,萨特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四岁即能阅读,八岁开始尝试写作,被全家视为神童。一九二四年,萨特考入法国最高学府——高等师范学院,一九二九年获哲学教师学衔会考第一名,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中学哲学教师。一九三三年,萨特作为官费留学生赴柏林进修,受业于德国著名哲学教授胡塞尔门下研究克尔恺过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等人关于‘存在’的学说及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此后,萨特正式进入他的人生创作历程:一九三四年,萨特学成归国,仍在中学任教,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一九三六年,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想象》出版,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和中短篇小说集《墙》,其思想及艺术的新颖独特,立即为文坛及读书界所瞩目。萨特在战前的这段生活,正如他在传记小说《文字生涯》中描述的,以“读书”、“写作”四字便可概括:“我的生活从书本开始,大约也要在书本中结束。”这一点是萨特其人的重要特征。一九三九年他应征入伍参与“二战”,次年六月被俘,在战俘营生活了十个月后获释,仍回中学教书。战争成为他的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纯粹的个人转向社会”。他意识到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参加了地下抗敌活动,为抵抗运动组织的地下刊物撰稿。一九四三年,他的第一部剧作《苍蝇》首演成功,此剧借古喻今,以暗示手法召唤人们奋起反抗法西斯的统治,在敌占区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萨特又出版了已酝酿十年之久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系统阐述了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学说,且强调了在被奴役情况下,完全有权选择反抗的道路。一九四四年,萨特辞去教职,和梅洛—庞蒂、雷蒙—阿隆等人一起创办《现代》杂志,从此专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之所以说萨特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主要在于他的存在主义。他将其解释为“生活与行动的哲学”,“一种怎样使人们的生活过得去的哲学”。这是一种在战前战后背景提出来的旨在从新的角度研究人、关注人,重新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的思想体系。和前辈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论是萨特学说的基本命题。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以意义。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区别于物的最大特点。对于物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物在被制造出来以前,其性能功用早已设计好了;人却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价值:“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与前人观点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完全剔除了存在主义自我选择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把人类自身的意志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萨特认为“上帝死了”。意思是人不需要任何神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每个人应自己进行选择,且以行动来体现自己的选择。于是自由选择、重在行动便成为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最大特色。萨特拒绝上帝,同时也拒绝一切社会定见和习俗,他蔑视社会的评判,不承认既定的伦理道德和是非标准,主张按自己的独立判断采取行动,自己对自己负责。总之,萨特认为人必须从一起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神灵或社会强加给自己的观念,敢于自己做出判断,自己承担一切,哪怕遭到失败、牺牲,毕竟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生活过、行动过。毫无疑问,萨特的这种包涵“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是在他亲身感受过二战给人带来的考验而得出的结论。
在《读本》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开始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有两层意思:其一,人们可以指一种把人当作目的和最高价值的理论。但存在主义决不把人当做目的,因为人始终需要创造。甚至应该指出,导致法西斯主义,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道主义。其二,人常常置身于自己之外,在把自己抛向未来和把自己抛离自身的同时,人才使自己存在:还有,人在追逐超验性目的的同时才能存在。除了人类世界,即人类主观世界之外,别无其他世界。人类主观世界是联系超验性和主观性的,超验性是指人的组成部分——不是指上帝是超验的,而是指超越。主观性是指人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始终存在于人类世界之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之所以称人道主义,是因为我们提醒人说,除了他自己别无其他合法的存在者,他是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决定着自己:还因为我们指出,不该返回自身,而始终要在自身之外寻求目标,即所谓这种解放,或那种特殊成就,等等。恰恰是这样人才能把自己创造成人类。”
萨特的文学创作成就绝不低于哲学思想。他把文学创作做为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也作为他的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萨特一生将文学作为一生的主要追求。较之哲学家的声誉,他似乎更重视自己的文学家声誉:“哲学是第二位的,文学则是第一位,我要通过文学实现不朽。”在萨特看来,哲学本身没有绝对价值,时代的变化会导致哲学思想的相应变化,哲学探究是永恒,而其论点总是不断被后人所超越;文学则不然,文学记录当今世界,优秀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不过萨特视哲学为文学的灵魂和尺度,因而“一个作家必须首先是个哲学家,哲学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从一九三八出版了长篇小说《恶心》开始,先后创作了中篇《墙》,长篇系列小说《自由之路》等。与小说相比,萨特在戏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正是通过戏剧,萨特的影响迅速的遍及全欧洲。他一生创作了八部戏剧,还改编过三部戏剧,不言而喻,“选择的自由”,是这些剧
标签
相关文章